几人壮志窘黄埃,独子青云得意回。
万里江山驰晓驿,一毡风雨听春雷。
倚门慈母占乌鹊,开径童儿扫绿苔。
只恐未能温讲席,促归又对玉堂梅。
【注释】
几人:指洪中立。壮志窘黄埃:雄心壮志被黄尘所困,意气沮丧。独子青云得意回:只有儿子能青云直上,得志而回。万里江山驰晓驿:指诗人送别友人时,远望故乡万里之遥。一毡风雨听春雷:指在送别途中,听到春天雷声,雨打毡衣,形容天气寒冷。倚门慈母占乌鹊:母亲倚门盼望儿子归来,看到乌鸦飞过就猜测儿子可能已经回来。开径童儿扫绿苔:孩子扫开一条小路,让行人通行。只恐未能温讲席:恐怕不能使教室里暖和起来。温:温暖;讲席:指教授学生的座位。促归又对玉堂梅:催促他赶快回去,又对着盛开的玉堂梅花。玉堂:古代翰林院的院名。梅:梅花,这里借代文人雅士。赏析: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洪中立赴雷州任教授写的送行诗。前四句描写了友人赴任时的情状,后四句则是写自己对友人的期望。全诗意境雄浑开阔,格调清新自然。
【译文】
几个人壮志难酬,黄沙遮天日色昏沉,只有你的孩子才高飞青云而得意。
万里江山驰向清晨的驿道,一毡风雨中听着春雷的轰鸣。
倚门的慈母看着天空中飞过的乌鸦,开径的孩童打扫着青苔覆盖的小径。
我恐怕不能够使你的讲坛变得温暖,因此催你尽快返回,面对那盛开的玉堂梅花。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几人”点明送别者、行者的身份和数量。次句以“独子”两字突出主人公,表明其人虽众但最可称道者唯有其子也。第三句承次句而来,说只有他的儿子才能如鱼得水,得志升迁。“青云得意回”,既写出了他儿子的得意之状,也表现送别者的欣慰心情。第四句写景:“万里江山驰晓驿”,是写行程的漫长。“一毡风雨听春雷”,是写旅途中的风雨交加。这两句不仅写出了行程的艰难,而且通过“驰”、“听”两个动词的运用,将旅途的艰难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第五句“倚门慈母占乌鹊”,是说母亲在门外倚门望子归家。“占”字用得妙,既表现了母亲的关切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久长以及环境的艰苦。“开径童儿扫绿苔”,是说童子扫开小径以便行走。“绿苔”二字不仅写出环境之幽静、景色之美,而且通过“扫”字将童子勤劳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写送别后的思念之情,“只恐未能温讲席”,是说担心不能使他的教室暖和起来,从而成为学者的乐园。这里的“讲席”是指讲学的场所,也就是教师的座位。“温”字既表示温暖的意思,同时又有暖和、暖和之意。“促归又对玉堂梅”,是说催促他赶快回去,因为那里有盛开的玉堂梅。玉堂梅在这里是象征文人雅士,是作者希望他能在文坛上大展宏图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