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刹那顷,兴亡瞬息中。
当年秦女第,浩劫梵王宫。
翠阁铅华歇,朱门锦绣空。
给园与祇树,千古共高风。

【题解】

这首诗是诗人对唐代长安城名刹药师寺的凭吊。寺院在唐时极为繁荣,诗中用“富贵刹”比喻寺院昔日的兴盛,而以“兴亡瞬息中”概括其兴衰过程;接着写寺院的变迁和今昔对比:秦代女皇帝的故宅(即隋文帝所建的秦家大院)已毁于战火,而昔日的梵王宫也荡然无存了。最后写寺院虽遭浩劫,但依然保持高洁的气度,永远为后人敬仰。

【注释】

药师:指佛教僧人。

刹:梵语音译,意译为“寺庙”。

兴亡:兴盛和灭亡。

秦女第:指隋文帝宇文泰的女儿——杨丽华之故宅,又称杨氏宅、秦家宅。

祇树:梵语音译,意为树林或树木。

给园:指隋炀帝杨广在长安城南的给园(地名)。

祇树给园:即给园。

高风:高尚的节操。

【译文】

佛寺曾是当年富贵显赫一时之地,然而兴盛不过片刻,转眼间又归于沉寂衰败之中。

当年隋文帝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居住过的秦家大院,如今已化为废墟一片。

那曾经辉煌一时的朱门大门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空荡荡的屋宇。

寺院的古槐与银杏两棵大树依旧存在,千百年来,它们与寺院一道,保持着崇高的风范。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公元70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春游长安城南给园时的感怀之作。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繁盛的城市之一,自东汉以来,便有“天下之中”之称。到了隋唐时期,长安成为国际性的都会,吸引了大批外国使节、商人和学者,使得长安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中心。寺院作为当时城市中的宗教活动场所,自然也不例外地受到中外人士的瞩目。因此,寺院不仅建筑宏伟壮丽,而且香客云集,热闹非凡。寺院不仅是佛教徒修行讲经的场所,也是文人雅士吟咏作赋的乐园。诗人在此游历,自然也会被寺院的富丽堂皇所吸引,并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

首句“富贵刹那顷”,是对寺院过去繁华情景的回忆。刹,梵语音译,指寺庙。“富贵刹”,即昔日寺院的辉煌鼎盛。“兴亡瞬息中”,则是指这种辉煌只是短暂的,转瞬即逝。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寺院往日繁华的追忆,也暗示了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

次句“兴亡瞬息中”,既是对寺院历史变迁的总结,同时也是对人生无常哲理的阐释。诗人以“兴亡”二字来概括寺院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既简洁明了,又富有哲理性。这种写法,既体现了诗人对世事变幻的深刻洞察,也体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独到见解。

第三句“当年秦女第,浩劫梵王宫”,则是对寺院变迁的具体描绘。“秦女第”指的是秦氏家族的府邸,而“梵王宫”则是指当时的皇家殿堂。这里,诗人通过对比两个不同的时代,形象地展现了寺院从繁华到破败的全过程。而“浩劫梵王宫”一句,更是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寺院遭受浩劫的场景。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通过对寺院遗迹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翠阁铅华歇”,指的是昔日寺院内华丽精致的阁楼已经不在,只有残垣断壁留存。“朱门锦绣空”,则是指昔日庭院中豪华的朱红色大门也已不见踪影,只剩下空空荡荡的屋檐。这些诗句,既形象地描绘了寺院昔日的辉煌景象,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之情。

最后两句“给园与祇树,千古共高风”,则是诗人对寺院未来命运的展望。“给园”指的是古代帝王赐予的园林,“祇树”则是指古槐与银杏这两棵大树。这里,诗人用“与”字连接起来,表达了寺院与这两棵古树共同承担着历史重任的意境。“千古共高风”,则是说这两棵古树会一直矗立在这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而寺院也将因此而永葆其崇高的风骨。

这首诗通过对寺院昔日的繁华、变迁以及今日的现状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世事变幻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永恒价值的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