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札贵公子,轩轩气凌云。
平生会心少,四海一徐君。
相逢适所愿,情话如兰薰。
徐君顾长剑,意欲口不云。
季子心许之,誓将归献芹。
驻节不容久,骊驹促轻分。
言还访旧隐,路人指新坟。
干将挂高木,以示初意勤。
知已九泉下,冥漠闻不闻。
今人交势利,轻薄徒纷纷。
岂惟此道绝,反是为虚文。
伯夷微仲尼,万古埋清芬。

【题解】

季札,春秋时期吴国贵族,字子札。春秋时吴国国君寿梦之子。寿梦欲传位于他,但因太子诸樊早亡而未能如愿。寿梦卒后,诸樊之弟余祭又死,寿梦便立其弟余昧为君,是为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命季札出使鲁国。季札在鲁国观乐,听到《周南》、《召南》的诗,感慨“美哉我皇祖!太伯、仲雍(古公亶父、太王)之德”,“吾闻夫越王勾践好勇而忘义,今已威胜吴国”。遂将剑赠鲁文公,并表示自己“不获世情,不能与久居”,于是离开鲁国去齐国。齐襄公请他做卿士,他又辞谢说:“臣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由未服也,使令不得其所。”于是辞齐归吴,途经徐国,见到徐君,与之交谈甚欢。徐君死后,他十分悲痛,于是将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作为纪念。后来有人见此画,说徐君是贪恋他的美色,对此季札感到气愤,便对画上的人说:“以君之游宦,过都从驷。今乃馆舍涂地,长剑拄颐,多矣!”从此不再看这画。后来有人对他说:“徐君已死,尚奚所爱?徒以所感于心者耳。”他说:“吾闻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未得见而不辞,何也?”于是将宝剑挂在墓旁的树上。

【注释】

季札:春秋时吴国的公子。

轩轩:形容气度不凡。

少:不多,很少。

四海一徐君:意谓普天下的人都像徐君一样。

相逢适所愿:意谓遇到志同道合的人。

兰薰:指美好的香气。

不云:不说。

誓将归献芹:意谓发誓要回去贡献自己的一片心意。

驻节:停留。

骊驹(lǐ jū):即骊马。

新坟:坟墓。

干将:春秋时吴国名匠干将。

初意:最初的志向和愿望。

冥漠:幽暗无光。

岂惟:岂只是。

今人:当今之人。

势利:追逐权势名利。

知已:知己。

微:微贱。

仲尼:孔子。

万古埋清芬:意谓万古之下,依然留有余香,比喻品德高尚永垂不朽。

【赏析】

这首诗写吴季札挂剑的故事。季札是春秋时期的吴国人,也是著名的外交家,他奉命出使鲁国和齐国,在这两个国家都留下了良好的影响。季札还曾到会盟诸侯的吴国,受到诸侯们的欢迎。当晋国派来的大臣叔孙穆子来访时,吴王阖庐问他:“我们吴国的季札是个什么样的人?”叔孙穆子回答说:“他很有德行,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事务,很谦虚谨慎。”阖庐听了这话很高兴。

季札在鲁国看到《周南》《召南》的诗,感叹道:“美哉我皇祖!太王、太伯(古公亶父、太王)的德行啊!”他听说越王勾践喜欢勇力而忘记仁义,现在已经战胜了强大的吴国,就把自己的宝剑赠送给了鲁文公。他告别鲁侯说:“我不能得到世间的事情,不能长久地居住在这里。”于是就离开了鲁国前往齐国,路过徐国,见到了徐君,两人谈得很投机。后来徐君死了,季札非常悲哀;他就把宝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以此作为纪念。后来有人对这棵挂剑树加以描绘并题写了一篇铭文。季札看了这篇铭文以后,认为徐君不是贪恋他的美色,只是因为徐国的君主没有礼貌才使他生气的。于是他就对画中的人说:“你见过徐君吗?他是一位贤明正直的君王。现在他虽然死了,但是人们却用他生前的行为来评价他的品德。现在你看见这棵树了吗?它就是徐君挂剑的地方。现在你把它挂在树上,这是很不妥当的。你应该用它来悬挂那幅图画,让后世的人们都知道这件事。这幅图画是人们根据徐君生前的行为和品德而创作的,它应该用来表彰徐君的品行和品德。现在你把它挂在树上,这是很不适当的。”于是画家就取下了这幅图画。

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认为当今的统治者都只看重权势名利,而忽略了人们的品德和才能,这是非常不对的。他赞扬了季札对于交友的态度,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他还指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一些人为了追求个人的功名利禄不惜牺牲别人的人格尊严,这种行为是非常卑劣的。最后他呼吁人们应该重视道德修养,不要被眼前的名利所迷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