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添余思,交游忆可人。
时危还有虑,愁重不知春。
海国迷归棹,关山拥战尘。
黄公何所见?
终不事嬴秦。
【注释】:
①愁重:愁思重重。
②慷慨(kǎn gǔ):豪迈、悲壮的样子。③余思:未了之情。④可人:令人喜爱之人。⑤时危:指天下动乱,形势危急。⑥黄公:即《史记·刺客列传》中的人物荆轲。
【赏析】:
此诗为诗人感时抒怀之作,借古讽今,抒发对国事的忧虑和个人身世之感。全诗以“愁”贯串全篇,首联点题,直抒胸臆;颔联承上启下,由忧国而及忧身,又因忧身而生愁;颈联承颔联之意,由国家之忧而及个人之难,进而发出“终不事嬴秦”之感慨;尾联则进一步强调这种思想。全诗情感深沉,气势磅礴,意境高远。
首联“愁重”,是说作者心中愁思重重。这愁思从何而来?是因为“交游忆可人”。这里所说的“交游”,是指与那些能令作者感到亲切、愉悦的人的交往。他们或能与作者志趣相投,或能与作者肝胆相照,或能给作者带来欢乐,或能使作者得到安慰。然而,当国家动乱之时,这些能令作者感到亲切、愉悦的人却不知去向。这使作者深感痛心和失望。所以,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那些与自己有深厚友谊的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颔联“时危还有虑”,承接上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乱的担忧之情。在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刻,作为一介布衣之士,他怎能袖手旁观呢?于是他不禁产生了忧虑之心。这种忧虑,既源于对国家的关心,也源于对个人的担忧。因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受到牵连呢?所以,这一联表达了作者为国家分忧的精神风貌。
颈联“海国迷归棹”,“关山拥战尘”,则进一步描绘出国家动荡不安的景象。在海国之中,诗人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只能在茫茫大海中漂泊不定。而在关山之间,战火硝烟弥漫,烽烟四起,一片混乱景象。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时代,让诗人怎能不感到迷茫和痛苦呢!于是,他又发出了“黄公何所见”的感叹。黄公,指的是荆轲,他曾为了刺杀秦王而四处奔走,但最终却未能成功。诗人借此表达出了他对黄公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当时政治黑暗的愤怒。
尾联“终不事嬴秦”,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选择的一种肯定和回答。在面对国家的动乱和时代的苦难时,他并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而是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立场。他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谋幸福。因此,他坚决拒绝参与秦国的统治,不愿成为那个暴虐无道的君主的工具。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于正义的坚持和追求。
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高远。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忧虑和个人身世之感,也表达了他对正义的坚持和追求。同时,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诗人内心世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