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民,诚可怜,疫疠更兼烽火然。军旅屯驻数百万,米粟斗直三十千。
去年奔走不种田,今年远丁差戍边。老羸饥饿转沟壑,贫富徭役穷熬煎。
豺狼左右虎后先,况尔不肯行楮钱。楮钱不行生祸愆,官司立法各用权。
生民自此多迍邅。君不见海东风起浪拍天,海中十载无渔船;
又不见淮南格斗血满川,淮北万里无人烟。通都大吧尽变迁,新鬼旧鬼皆衔冤。
今上圣明宰相贤,政如日月开尧天。大布德泽清八埏,百辟忠义何以言?
捐生弃死非徒然,我在畎亩心拳拳。无能与尔扶颠连,老眼迸泪如飞泉。

江南民

江南百姓,真是可怜,疫病和战乱接二连三。数百万军队驻扎在江南,米价高达每斗三十千。

去年奔走不种田,今年远赴边关戍守。老弱病残饿得转沟壑,贫富人家徭役受折磨。

豺狼虎豹左右逢源,何况你不肯行楮钱。楮钱不行生祸端,官府立法各施巧。

百姓从此多困顿。君不见海风起浪拍天,海上十年无渔船;又不见淮南血战染江川,淮北万里无人烟。

都城大邑尽变迁,新鬼旧鬼皆衔冤。今上圣明宰相贤,政如日月开尧天。

大布德泽清八埏,百辟忠义何以言?捐身弃死非徒然,我在田间心拳拳。

无能与尔扶颠连,老眼迸泪如飞泉。

【注释】

  1. 江南: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2. 诚可怜:实在可叹、可悲。
  3. 疫疠:指流行性传染病,即“瘟疫”。
  4. 烽火:指战争的警报。
  5. 军旅屯驻:指军队驻扎在江南各地。
  6. 百万:形容数量极多。
  7. 斗直:古代一种重量单位,十斗为一斛,而五升为一斗,故斗直三十千,表示粮食十分昂贵。
  8. 奔走:四处奔走,逃避瘟疫或兵役。不种田:没有时间耕种。
  9. 远丁差戍边:远离家乡到边疆去戍守。
  10. 豺狼左右虎后先:比喻奸佞小人当道,陷害正直的人。
  11. 楮钱:指纸钱。
  12. 行:流通使用。
  13. 官司:官员。立法:制定法律制度。用权:运用权力。
  14. 生民:指人民。此处指老百姓。迍邅(zhūn niān):处境艰难,遭遇不幸。
  15. 海东风起浪拍天,海中十载无渔船:比喻战乱之后,沿海地区一片荒凉,渔船已十年未见过。
  16. 淮北万里无人烟:淮水以北,万里荒废,没有行人。
  17. 通都大邑:大城市。大变:巨大变化。
  18. 新鬼旧鬼皆衔冤:新鬼旧鬼,指死者的灵魂。衔冤:怀恨,有冤屈。
  19. 上圣明宰相贤:“上圣”是对皇帝的美称,“明”是明智,“贤”是贤能。这里指英明的君王和智慧的宰相。
  20. 政如日月开尧天:治理国家如同太阳月亮一样光明磊落。
  21. 八埏(shāi):八方。
  22. 百辟:百官。忠义:忠诚和正义。言:陈述,表述。
  23. 捐身弃死:不惜以自己的身体来殉国。非徒然:不只是白白地。
  24. 畎亩:田野。
  25. 颠连:相互扶持。老眼:年迈的眼睛。迸泪:流着眼泪。
    【赏析】
    《江南民》是一首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人民的长诗。作者通过描写江南一带的战争灾难和苛政恶吏对人民的压迫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愤慨,对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向往,对官吏的讽刺。
    诗的前四句写江南一带的战争灾难。首句写疫情和烽火同时降临于江南地区,次句写军队驻扎在江南各地,第三句写粮食价格极高,第四句写百姓们因逃避瘟疫或兵役而四处奔逃。“去年奔走不种田”,说明他们因躲避灾祸而放弃了农耕,“今年远丁差戍边”,则是由于战争的威胁而不得不去远方戍边。“老羸饥饿转沟壑,贫富徭役穷熬煎”,表现了百姓们的悲惨命运。“豺狼左右虎后先”,比喻奸佞小人当道,陷害正直的人;“况尔不肯行楮钱”,则说明官吏们不顾百姓死活,滥用权势。
    中间四句写官府的暴行及百姓的困苦生活。“生民自此多迍邅”,“迍邅”,意思是走下坡路,形容处境艰难,遭遇不幸。“君不见海东风起浪拍天”两句,写海防前线的景象。“海中十载无渔船”,意味着沿海一带荒凉萧条,渔船已停泊十年未动。“又不见淮南格斗血满川”,淮南指淮河以南的广大地区,“血满川”,是指那里发生战争时血流成河的情景。最后两句写京城的大变和新旧鬼魂的冤屈。“通都大宅尽变迁”,说明京城的变化很大,“新鬼旧鬼皆衔冤”,则是说新旧鬼魂都有冤情无处申诉。
    末六句写诗人对当时政治的看法和理想境界的追求。“今上圣明宰相贤”,赞美当今皇帝明智而贤能,“政如日月开尧天”,希望他像太阳月亮一样清明,使天下大治。“大布德泽清八埏”,希望皇上广泛地给予人民恩惠,让百姓安居乐业。《诗经·大雅·荡》中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之语,此诗意谓百姓应饮饱美酒,享受太平盛世的恩惠。“百辟忠义何以言”,希望那些忠于国家、为民请命的官员们不要空谈,要拿出实际行动来为民请命。最后两句是诗人的自白:“捐生弃死非徒然”,我虽然愿意舍生取义,但是无力回天;“我在田间心拳拳”,我虽然身处田园之中,但心忧国事,时刻不忘国家的危难。这两句是诗人内心真实的写照,也是全诗感情最强烈的部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