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楼远迢递,缭以十里墙。
浮云隐华桷,夹路翳杉篁。
山河未曾改,世事不可量。
往者胡马来,主人意苍黄。
半死半脱走,儿女不及将。
朝为绮罗丛,暮作瓦砾场。
近传有其妾,托身于襄阳。
一男作酒保,相望居河梁。
骨肉各分别,中原渺茫茫。
浮云何足羡,俯仰悲荒凉。

【注释】:

朱楼:指豪华的住宅。迢递:遥远。缭(liáo):环绕,缠绕。十里墙:长满青草的护城河。华桷(jué):华丽的屋檐。夹路:两旁。杉篁:杉树和竹子。

山河:这里比喻国家,世事:指人间的一切。胡马: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马。苍黄:惊恐不安的样子。半死半脱:形容战乱中人民生活艰难。瓦砾:指被破坏后的残砖断瓦。绮罗丛:指繁华的街市。相望居河梁:指流离失所的人只能相望于黄河之上。襄阳:今湖北襄阳市,当时为荆州刺史治所。一男作酒保;一名男子做卖酒的小商贩,在河梁上摆摊。酒保:古时一种以卖酒为业的行当。河梁:渡口。相望:互相对视。骨肉各分别:亲人们因战乱离散。中原:指中原地区,这里代指故乡。渺茫:模糊不清,无法看清。浮云何足羡:浮云是飘忽不定的,不值得羡慕。俯仰悲荒凉:指战乱中的人们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感叹自己的不幸。

【赏析】:

《感兴》,乐府旧题。《古今诗话》说:“汉末建安中,魏武征孙权之妹,权拒而不与,遂作此诗。”《文选》李善注:“此诗感事而作,言人世不可测也。”这首诗写战乱中人民颠沛流离的生活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人民命运的深切同情。

前四句写诗人所见的景色。“朱楼”二句,点明地点,“遥”字写出楼之远大。“缭”字写出围墙之高厚,“十里”二句写出楼的宏伟壮丽。“华桷”句写楼前的景色,“隐”字写出树木之茂密,遮住了视线。“夹路”二句进一步描写景物。“山河”两句化用杜甫《登楼》“国破山河在”之意,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往者”二句承上启下,写战争爆发后,胡人的马蹄声由近及远,从眼前掠过,而此时主人家却惊慌失措,不知所措。这一句表现了胡人骑兵的威势,以及中原人民在战乱中生活的悲惨。“半死”二句写战乱中人民生活的痛苦。“儿女”,指家中的男丁。“不及将”是说连子女都保护不住。这句诗既写出了战乱造成的惨状,又反映了中原人民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

中间四句写诗人耳闻目睹的战争场面。“朝”四句,诗人听到的是战鼓声、号角声和人们的哭叫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使诗人感到战火硝烟弥漫,天地昏暗。“近传”二句,诗人听到的是战马嘶鸣,士兵吆喝的声音,这声音让人听了心惊胆寒。“一男”二句,作者看到的是卖酒的小商贩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只能在河桥上摆摊做生意,不能回家团聚。“相望”二字写出了他们的心情,他们虽然暂时有了栖身之地,但他们的心仍然悬着,随时都可能有战争发生。“骨肉”二句,作者听到的是中原人民在战乱中被分割开来的哭声,他们的家园被破坏,亲人离散,生死未卜。这四句诗把战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灾难写得非常具体,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原人民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

末四句写诗人对战乱中人们心情的理解。“浮云”二句,诗人认为那些战乱中的人们之所以感到悲伤的原因就在于战乱给他们带来的苦难太多了。“俯仰”二句,诗人认为人们之所以感到悲哀是因为战乱中的人们处于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宿。最后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诗人通过这一联诗,表达了自己对战乱中人们悲惨遭遇的同情。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托物寓理,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感情真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