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飖瑶台雪,沆瀣竹林露。
萧然立高寒,不受世滓污。
采芳拾三秀,徘徊昆山路。
譬如漆园像,华屋非其处。
谁能使蹇修,再拜扣情愫。
湘波日摇荡,去去悲迟暮。

诗句释义与翻译

  1. 飘飖瑶台雪,沆瀣竹林露。
  • “飘飖”: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
  • “瑶台”:古代神话中的仙山。
  • “沆瀣”:古代指夜间的露水,这里可能比喻清新的空气或早晨的露珠。
  • “竹林”:通常指竹子丛生的山林,也常用来象征隐逸的生活。
  1. 萧然立高寒,不受世滓污。
  • “萧然”:形容人清闲自在的样子。
  • “立高寒”:站在高处,形容身处高远之地。
  • “世滓污”:世间的污染和污垢。
  1. 采芳拾三秀,徘徊昆山路。
  • “采芳”:指采摘春天的花朵。
  • “三秀”:这里可能指三种美好的事物或是三种美好的人才。
  •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 “昆山”:昆山山,位于中国江苏省,也是苏州市的别称,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地方。
  1. 譬如漆园像,华屋非其处。
  • “漆园”:一个古代的地名,可能是指孔子的弟子漆雕开。
  • “漆园像”:比喻像漆雕开那样的隐士生活。
  • “华屋”:华丽而豪华的房子。
  • “非其处”:不是应该居住的地方。
  1. 谁能使蹇修,再拜扣情愫?
  • “蹇修”:传说中的一个男子,以口才出众著称。
  • “再拜”:两次叩头表示敬意。
  • “扣情愫”:打动情感或心意。
  1. 湘波日摇荡,去去悲迟暮。
  • “湘波”:湘江的水波。
  • “日摇荡”:随着时间的推移,景象也在变化。
  • “去去”:时间流逝的样子。
  • “悲迟暮”:对衰老或时光流逝感到悲哀和无奈。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远离尘世喧嚣、追求心灵净化的向往。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如瑶台的雪花、竹林的露水)和隐士的生活(如采摘花卉、徜徉于美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美和隐居生活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一些典故,比如“漆园像”,可能指的是孔子弟子漆雕开的隐士生活,以及“蹇修”这个角色,可能是诗人想象中的一个能够说服别人、打动情感的能言善辩者。结尾两句则反映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叹和对生命短暂的悲哀。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美、隐逸生活和时间流逝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