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 · 灵枢 · 九针十二原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愿闻其情。
歧伯答曰:臣请推而次之,令有纲纪,始于一,终于九焉。请言其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扣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间。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亳,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亳(bó)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是一本重要的古代医学著作。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部经典文献:

  1. 历史地位与影响
  • 历史背景:《黄帝内经》是古代中国最早的理论性医学文献之一,其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先秦时期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对后世中医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学术价值:在《黄帝内经》中,《灵枢·九针十二原》作为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针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研究中国古代针灸学不可或缺的资料。
  1. 内容概述
  • 原文摘录:在《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岐伯回答了黄帝如何通过针灸来治疗万民百姓的问题。这段对话反映了古代中医对于针灸疗法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当时医学实践的先进性。
  • 理论深度:该篇章不仅讨论了针灸的基本操作方法,还深入探讨了针灸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关系,强调了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效果。其中涉及的“五脏有病,取十二原”的理论,至今仍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实践意义
  • 技术传承:九针及十二原穴的治疗手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为后来的医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技术传承。这些传统治疗方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医疗实践中,尤其是在针灸领域。
  • 理论应用:通过对《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针灸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对当今针灸治疗的发展和创新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1. 文化意义
  • 医学哲学:《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记载,更是一种深刻的医学哲学体现。它反映了古代医者对人体生命和健康的理解,以及对于自然和宇宙法则的认识。
  • 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及其相关文献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不仅是古代针灸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深具智慧和价值的医学经典。它的历史地位、理论体系、实践意义以及文化价值都值得今人深入研究和借鉴。通过对这部著作的学习与应用,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技术的发展与完善,为现代人的健康保健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