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黄帝曰:愿闻五脏六腑所出之处。
歧伯曰:五脏五俞,五五二十五俞,六腑六俞,六六三十六俞,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俞也。
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观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一其形,听其动静,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气至而去之。
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诗句: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译文:黄帝向岐伯提问:“我养育万民,征收他们的赋税;但我担心他们的生活不富裕,生病却无法治疗。我希望不要让他们服用毒药,也不要使用砭石,而是希望用微针来疏通他们的经脉,调整他们的气血,使他们的病邪和正气都能顺利通行。”
注释:[1] 万民:指人民。租税:古代税收的一种形式,包括农业税收和商业税收等。[2^2^] 毒药:古人把能治疗疾病的草药、矿物等统称为毒药。砭石:一种古代用于治疗的工具,通过在皮肤上刮擦来刺激经络,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3^] 微针:即现代所说的细针,是中医针灸的一种。经脉:人体的主要血管系统,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经络系统中运行气血的通道。[4^5^] 万民:泛指所有的民众。养百姓:指照顾和供养民众,确保他们的生活安定。属有疾病:指民众中存在疾病。 余子万民:指天子或君主对民众的关心。哀其不给:指君主担忧民众生活困苦。属有疾病:指民众中存在疾病。 勿使被毒药:指不要给民众使用有毒的药物治病。无用砭石:指不要使用砭石等传统的治疗方法。 通其经脉:指疏通经络中的气血。调其血气:调整气血的运行状态。荣其逆顺:使气血在体内正常运行,不发生逆流或滞留的现象。
赏析:
这段诗句出自《黄帝内经·灵枢》中的第一章,是一篇关于针灸原理和实践的经典文献。它详细地阐述了针灸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强调了针灸在调理身体和治疗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黄帝向岐伯询问如何通过针灸治疗百姓的疾病,体现了君主对民众健康的关切。岐伯的回答则详细解释了针灸治疗的具体方法,即通过针刺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诗中提到“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这反映了当时对于传统治疗方法的依赖及其局限性。岐伯的回答则明确指出了针灸的独特优势,即不需要药物和砭石,就能有效地治疗疾病。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先进和创新的。
诗中提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和“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这表达了岐伯对针灸技术的传承和发扬的重视。他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后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针灸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医疗实践中。
这段诗句不仅是一篇医学文献,更是一篇充满智慧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医的智慧和技艺,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和健康的追求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