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
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之会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胀取三阳,飧泄取三阴。
禀,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的逐句释义如下: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岐伯答:“臣请推而次之”,意思是岐伯回答黄帝,愿意根据黄帝的提问顺序逐一解释这些内容。
岐伯接着解释:“始于一”指的是治疗的第一步,“终于九焉”则是指最后的治疗步骤。“一”和“九”在古代文化中常常代表着开始和结束,象征着一个完整的循环或序列。
岐伯解释道:“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 小针的关键之处在于简单易懂却难以掌握。
岐伯进一步解释说:“粗守形,上守神。 神乎神,客在门。” 这是指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应先了解外在的形态(粗),再观察内在的精神状况(上守神)。
继续解释:“未睹其疾,恶知其原?”意思是在还没有见到病情之前,就不知道病因是什么。这句话强调了诊断的重要性。
岐伯继续解释:“刺之微,在速迟。” 这是指在进行针刺时,速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继续解释:“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指的是针刺动作应该轻巧、稳定且微妙。
继续解释:“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这意味着针刺的效果是即时的,不能提前预测。
岐伯最后总结道:“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掌握了针刺时机的人,是不会因为过度解释而泄露出关键信息的。
该文本主要讲述了《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关于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步骤和注意事项。它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观察患者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精神状况来判断病因,以及如何选择适当的针刺手法和速度。同时,也强调了针刺治疗的效果是不可预测的,需要谨慎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