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亳,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在俞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镵针,长一寸六分;二曰员针,长一寸六分;三曰鍉针,长三寸半;四曰锋针,长一寸六分;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六曰员利针,长一寸六分;七曰亳(bó)针,长三寸六分;八曰长针,长七寸;九曰大针,长四寸。镵针者,头大末锐,去泻阳气;员针者,针如卵形,揩摩分间,不得伤肌肉者,以泻分气;鍉针者,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员利针者,大如厘,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亳针者,尖如蚊虻喙,静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养,以取痛痹;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九针毕矣。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无实无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
诗句:
-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
译文:
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泻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赏析:
- 本节主要介绍了九针的制作和运用,强调了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运用不同的针法。九针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工具,包括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亳针、长针和大针等九种不同形状的针。每种针都具有特定的用途和操作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病症和治疗需求。
- 本节通过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向读者展示了九针的制作工艺、形状特点以及在不同情况下的具体使用方法。这些内容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为后来的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详细描述了针刺的原理和技巧,强调了针刺时要注意的关键点,包括如何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针法、如何控制针刺的速度和力度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针刺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 本节通过对九针的详细介绍,展现了中医针灸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针灸作为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在中国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这一段文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应用,同时也能够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是一篇关于针灸的重要文献,它不仅详细介绍了九针的制作工艺和应用方法,还强调了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针法。同时,本节也向读者展示了针灸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让人们更加了解并重视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无论是对于学习中医的朋友还是对于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段文字都是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