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俞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歧伯曰:请言其次也。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手太阴经也。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下面是对《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 肺经起始:
- 少商穴:手大指端内侧,为井木。
- 鱼际穴:手鱼的边缘,为荥。
- 太渊穴:鱼后一寸陷者中,为俞。
- 经渠穴:腕后寸口中有脉动而不停之处,为经。
- 尺泽穴:肘中有动脉处,为合。
- 心经起始:
- 中冲穴:手中指之端,为井木。
- 劳宫穴: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为荥。
- 大陵穴: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
- 间使穴:两筋之间,三寸之中,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
- 曲泽穴:肘内廉下陷之中,屈而得之,为合。
- 五脏六腑与经络的关系:
- 四时对经气出入的影响。
- 五脏之气的流行灌注。
- 经脉、络脉、孙脉的宽窄程度、浅深情况。
- 上至头面、下至足胫的联系。
- 岐伯的回答:
- 请让我按次序来说明。
- 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为荥;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俞;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
- 手太阴经也。
-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流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者也,为俞;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
- 手少阴也。
这段文本主要描述了黄帝向岐伯询问关于针刺之道的问题,以及岐伯的回答。岐伯详细解释了十二经络、络脉、五俞穴、六腑与五脏的关系,以及四时对经气的影响。同时,岐伯还回答了黄帝关于如何运用针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