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丘商,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详细描述了十二经脉的起始、流注和归宿。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趾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趾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 肝经从足大趾末端的大敦穴开始,这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
- 肝经经过足大趾之间的行间穴,这是肝经的第二个穴位。
- 肝经经过太冲穴,这是肝经的第三个穴位。
- 肝经经过中封穴,这是肝经的第四个穴位。
- 肝经经过曲泉穴,这是肝经的第五个穴位。
- 肝经经过辅骨下方的大筋之上,这是肝经的第六个穴位。
- 肝经经过屈膝时可以找到的曲泉穴,这是肝经的第七个穴位。
- 肝经经过足厥阴经的最后一个穴位。
-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趾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俞;行于商丘,丘商,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 脾经从足大趾内侧的隐白穴开始,这是脾经的第一个穴位。
- 脾经经过足大趾本节之后的大都穴,这是脾经的第二个穴位。
- 脾经经过腕骨下的太白穴,这是脾经的第三个穴位。
- 脾经经过商丘穴,这是脾经的第四个穴位。
- 脾经经过内踝下方的丘商穴,这是脾经的第五个穴位。
- 脾经经过辅骨下方的阴之陵泉穴,这是脾经的第六个穴位。
- 脾经经过伸直时可以找到的阴之陵泉穴,这是脾经的第七个穴位。
- 脾经经过足太阴经的最后一个穴位。
-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俞;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 肾经从足心涌泉穴开始,这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
- 肾经经过足心的然谷穴,这是肾经的第二个穴位。
- 肾经经过内踝后面的太溪穴,这是肾经的第三个穴位。
- 肾经经过复溜穴,这是肾经的第四个穴位。
- 肾经经过内踝上方二寸的阴谷穴,这是肾经的第五个穴位。
- 肾经经过辅骨后面的阴谷穴,这是肾经的第六个穴位。
- 肾经经过大筋之下的小筋之上的复溜穴,这是肾经的第七个穴位。
- 肾经经过屈膝时可以找到的复溜穴,这是肾经的第八个穴位。
- 肾经经过足少阴经的最后一个穴位。
赏析:
这首诗是《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的一部分,详细描述了十二经脉的起始、流注和归宿。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人体经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十二经脉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经络系统。了解十二经脉的起始、流注和归宿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