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
本输
《黄帝内经 · 灵枢 · 本输》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趾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趾次趾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俞;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趾内次趾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趾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俞;过于冲阳,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 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译文:
- 膀胱起始于足小趾的末端“至阴”,其流注路线是向下经过“通谷”到达“束骨”。
- 胆的起始点位于足小趾的次趾末端“窍阴”,流向是沿着“侠溪”流入“临泣”。
- 胃的起点在足大拇指内侧的“厉兑”,其流向是经过“内庭”到达“陷谷”。
- 大肠和小肠都属于足阳明胃部,它们从足背的“冲阳”穴开始流向足跟的“下陵”。
- “六腑之所与合”,是指六腑的气血通过十二经的特定穴位汇集或流通。例如,胆和胃的经脉走向不同但都与足太阳和小肠经相连。
- “四时之所出入”,指的是气血随着季节变化而有不同的流动方向和规律。如春夏季气血上升,秋冬则下降。
- “五脏之所溜处”,是指气血在体内运行到特定脏腑的路径。例如肝气升发到头部,心火下行到肾水。
- “阔数之度”,即测量经络的宽度和长度来判定疾病的深浅和范围。
- “浅深之状”,是通过触摸经络的不同深浅程度来了解病情。
- “高下所至”,通过观察经络位置的高矮来诊断病情。
- 最后提到“六腑之所与合”,这表示了六腑(脾、胃、肺、肝、心和小肠)与特定的脏腑相联系,共同完成身体功能的协调运作。
注释:
- 本输描述了十二条经脉及其起始点和流注路线。
- 各段经脉描述了如何从起点流向终点,包括具体穴位。
- 涉及了经络的深度、高度和宽度等物理特性。
- 探讨了经络在不同季节的变化情况。
- 讨论了五脏六腑与十二经络的联系。
- 强调了针刺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 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中医经络学理解。
赏析:
《黄帝内经·灵枢》中的本输章节详细阐述了人体的经络系统以及其对脏腑的影响。通过具体的穴位描述,我们了解到了人体经络的复杂性和精细性。这种细致的描述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医学的知识体系,同时也提供了关于如何通过针灸来调整和治疗身体的方法。此外,本输章节还揭示了经络系统与自然界季节变化的紧密联系,展示了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和动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