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门

凌晨走马过花后,先玩玉盆次石门。
细想张良烧断处,岩间伫立欲销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游石门》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石门山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下面将具体介绍文学作品《游石门》:

  1.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唐代著名诗人,与元稹并称“元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被誉为“诗史”。

  2. 诗歌原文:石门在庐山西南,铁船峰与天池山相对并峙,形如双阙,故名石门或石门山,有瀑布,即称石门瀑布,极壮观。

  3. 诗歌背景:白居易的《游石门》创作于唐代,当时庐山以秀丽的山水闻名于世。石门山以其险峻的山势、秀美的瀑布而著称,成为了文人墨客游览的胜地。白居易作为当时的著名诗人,有机会游历石门山,并对这一壮丽的自然景观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4. 诗歌内容:诗中描述了石门山的地理位置、山势地貌以及瀑布的景象。通过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石门山的自然之美,也反映了白居易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中的“倾岩玄映其上,蒙形表于自然”等句子,体现了他对山水之间相互映照、相得益彰的理解。

  5. 诗歌艺术特色:《游石门》在艺术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白居易采用了五言诗的形式,简洁明快,易于吟诵。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富有诗意和画面感。此外,白居易还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整首诗既有外在的自然美,又有内在的情感表达。

《游石门》不仅是一首描写庐山石门山美景的诗歌,更是白居易对自然和谐之美的一种赞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看到古人在欣赏自然的同时,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