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丈人行,每语尽箴规。
问字扬雄宅,谈经董相帷。
壶觞陪胜践,杖屦及深期。
谁料南归日,坟前宿草衰。
又二首
介绍
。
《又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全称《次韵张文潜和前篇》,共两首,作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七月十五日。此诗为赠别之作,写得清雅疏朗、风趣幽默,既富有生活情趣,又寓有哲理。
作品原文
次韵张文潜和前篇其一
平生所学在躬行,今日还须更努力。
不把光阴虚自遣,等闲流过范阳桥。
其二
人生天地间如寄,万事无常心易老。
莫待他年富贵时,看君白发三千丈。
作品注释
注释要点
- 范阳:今河北大名县、安平县一带。北宋时期范阳是辽国的领土。
相关推荐
【译文】 平生敬仰丈人行,每次言谈皆箴规。 问字扬雄宅中书,谈经董相帷帐间。 壶觞陪伴胜践日,杖屦及深期约时。 谁料南归之日后,坟前野草已衰败。 【注释】 1、又二首:指《又为叔度谢杨执中书》。“又”字在这里是虚词,表示再一次。 2、平生丈人行:平生:一生的;丈人:对老人的尊称。平生:生平或平生之时,意即平素或平时。 3、每语尽箴规:箴规:劝诫规劝之意。 4、问字扬雄宅:问字:访求学者
注释: 1. 公未陪经幄,还应典奉常。 2. 如何便沉没,不使少翱翔。 3. 幽壤千年闭,名山万卷藏。 4. 升堂多俊彦,筑室绕高冈。 赏析: 《又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此诗以“又”起兴,抒发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前两联分别写自己和友人的情况,后两联写友人的不幸。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清新隽永,富有真情实感,读来使人倍感亲切
【注释】 又:指《重游西湖》一诗。 二首:此诗共两首。 重峦叠嶂巧萦纡(yín):山势层层叠叠,回环曲折,非常美丽。萦纡:盘旋曲折。 汪汪万顷湖:湖水浩渺,无边无际。 相映发:相互辉映。 清辉含处妙难摹(mó,同模):指湖水波光闪烁,美不胜收,无法描绘。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组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 第一句“重峦叠嶂巧萦纡”
【注释】 又二首:指《咏水浮莲》和《咏旱莲》两首诗。又,通“豫”。豫,同“预”,事先、预先的意思。 东湖: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因位于长江之滨而得名。 豁然:开阔开朗的样子。 功利溥:泛指恩惠广大。溥,广泛的意思。 荫民田:给百姓种地遮荫。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两种莲花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 第一句:“平生酷爱水浮天,每到东湖意豁然。”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对水莲有着特别的钟爱
【注释】 万国:全国。依无外:四海之内,没有边际。三登:三次登上。颂太平:歌颂天下太平。樵夫:指樵夫。道:道教。耆旧:年高德重之人。仙乡:仙人居住的地方。宝鼎:古代炼丹所用的鼎,这里借指神仙。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西风:秋风。阊阖:传说中的天门。哀涕不胜情:悲痛得泪水止不住流淌。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全诗八句四联,每联四句,第一联起兴,第二联承上启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诗句解释: 1. 供张连三辅: 指为天子提供饮食、衣物等物资。三辅即京兆、左冯翊、右扶风,都是古都长安附近的区域。 2. 梯航会九围: 指用船装载各种货物聚集到京城周围。梯航是古代一种大型船只,用来运送货物。 3. 属车疑晚驾: 指皇帝的车驾(象征皇帝)似乎已经晚了。这里用“疑”字,表现出作者对皇权的敬畏。 4. 清跸望来归:
又二首 世道方凭藉,云胡不憗遗。 重如镇乔岳,宽可纳须弥。 鸱阁开无日,蟆陵窆有期。 嗟余衰久矣,告第乏雄辞。 注释: 又二首:这是第二组诗的标题。 世道方凭藉:指社会政治形势正处在一个有利的时期。 云胡不憗遗:意思是怎么还不罢休呢? 憗,通“忍”,忍受。 重如镇乔岳:形容地势险要,可以作为屏障。镇,镇守,控制。乔岳,高大的山峰。 宽可纳须弥:形容地势宽阔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鉴赏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首先读懂诗,然后根据所给的注解分析理解,最后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来评价其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思想价值。 “不谓斯人夭”,意思是没有想到这位贤人英年早逝。这一句是说,我不曾想到,你竟然会早早地离世,这是作者的悲痛。 “堂堂在目中”,意思是你虽英年早逝,但你的精神却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曾参黄面老”,引用孔子弟子曾参的故事
【注释】 莱菔:萝卜。齑:腌菜,一种佐餐的咸菜。碧溪祠:地名,位于今江西九江。渠能去伴舒为诰(gào):指舒元舆(yǔ)曾任御史大夫、中书令等职。舒元舆曾作《上梁文》以应制,故云“去伴”。鼎说诗:指舒元舆所作的《上梁文》。江夏:古县名,治所在今湖北武昌。属子:归属。金华仙伯:指张九龄。张九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字子寿,号博物志士,因封相国,人称“相国”。又作《奉和圣制送张九龄使于西域》
【注释】: 1. 锻炼鬼犹惊险语:指诗的写作过程如同鬼磨石一样艰难。2. 折磨天亦妒虚名:形容诗人的辛苦和付出,被天地所妒忌。3. 长骑驴背嫌肩耸:形容诗人长途跋涉,辛苦劳顿的状态。4. 欲拔鲸牙恨力轻:形容诗人想要有所作为,但力量不足的无奈。5. 吟得擅场成底事:意思是说,诗人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却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6. 黄策挹浮荣:比喻诗人追求名利的行为,而实际上并未真正获得名誉和地位。
诗云:“诸子皆蠡管,惟聃说大方。” 注释:所有其他的学者都像蠡管一般狭窄,只有老子的学说宽广无边。 赏析:此句通过比喻,强调了老子学说的博大精深及其在诸子百家中的独树一帜。 接下来是“其隅四无有,于道两相忘”。 注释:“其隅”指的是狭隘的观点或思想,“两相忘”表示与这些观点彻底地断绝关系。 赏析: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狭隘观点和固执己见的态度,认为应摒弃一切偏见,与真理为伴。
【解析】 此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困顿和对时局的忧虑。 首联“难与拘儒论,无方即大方”,意为我难以与那些迂腐的儒生们进行议论,因为真理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符合事物的本性就是正确的。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杜甫一生的写照。 颔联“洞然皆我闼,隅竟在何乡”的意思是:洞悉一切的都是我的家,但究竟在哪里呢?这两句以“我”为出发点展开想象,将天地万物都纳入“我”的范畴。“闼”指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