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作乱宜从戮,三族全夷似少恩。
汉道是时初杂霸,萧何王佐殆非尊。
题淮阴侯庙十首
相关推荐
《题淮阴侯庙十首》是宋代诗人邵雍的作品。下面是诗句和译文的一一对应,以及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 1. 原诗: 一身作乱宜从戮,三族全夷似少恩。 汉道是时初杂霸,萧何王佐殆非尊。 2. 译文: 一个人发动叛乱应该被杀死,他的家族被灭三族好像有点残忍。 当时汉朝的政权还混杂着霸道,萧何虽然是辅佐帝王的人,但似乎并不那么尊贵。 3. 注释: (1)“作乱”:发动叛乱 (2)“从戮”:被杀
题淮阴侯庙十首 智慧与贪婪交织历史风云 1. 诗篇开首,韩信立下赫赫战功,却因贪婪而招致非议,智者与愚者间界限何在? 2. 韩信贪恋王位,虽一时得利但终为世人所不容。 3. 萧何辅佐刘邦建立汉朝,智勇双全,其功绩不可磨灭。 4. 四百年来炎汉江山稳固,始因韩信之智谋,终因韩信之贪欲。 5. 历史长河中,韩信的野心终究难逃覆灭命运,其一生得失令人深思。 6. 萧何虽智却遭嫉妒
题淮阴侯庙十首 生身既得逢真主,立事何须作假王。 谁谓祸阶从此始,不宜回首怨高皇。 诗句翻译 1. 生身既得逢真主:我出生时有幸遇到一个英明的君主。 2. 立事何须作假王:治理国家不需要做作,自然能够成就伟业。 3. 谁谓祸阶从此始:谁说这些灾难是从那时开始的? 4. 不宜回首怨高皇:不应该因为过去的事件而怨恨高祖皇帝。 注释与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韩信的赞赏
以下是对您提供的《题淮阴侯庙十首》的逐句释义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诗句释义: - 一时韩信为良犬:指汉高祖刘邦在楚汉相争时,曾用韩信为大将,但最终导致韩信反叛。 - 千古萧何作霸臣:指西汉初期,萧何辅佐刘邦,建立汉朝基业,被视为贤臣。 - 彼此并干名教罪:意指韩信和萧何都因为辅助刘邦而受到后世的赞誉或指责。 - 罪犹不逮谓斯人:指萧何虽然有过错,但仍然被认为是贤臣。 2. 译文:
诗作如下:韩信事刘元不叛,萧何惑汉竟生疑。当初若听蒯通语,高祖功名未可知。 注释与赏析: - “韩信事刘元不叛”:韩信始终忠于刘邦,没有背叛刘邦,显示出他的忠诚。这在历史记载中也有体现,如韩信在楚汉战争中为刘邦建立赫赫战功,最终成为汉朝的重要开国功臣。 - “萧何惑汉竟生疑”:萧何作为刘邦的重臣,却因某些原因使得刘邦对韩信产生怀疑。这种猜疑可能源于政治斗争或个人利益考虑
``` 诗句原文及注释: 虽则有才兼有智,存亡进退处非真。 五湖依旧烟波在,范蠡无人继后尘。 译文: 尽管韩信有才能和智慧,但面对生死存亡时,他的决策并不真正反映他的智慧。范蠡的智慧在于他没有继续追求名利,而是选择隐退,这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明智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韩信和范蠡的行为,反映了作者对政治人物智慧与道德品质的看法。韩信虽有才智,但在关键时刻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诗云:“若非韩信难除项,不得萧何莫制韩。” 首句点明淮阴侯韩信的功绩与他的谋反之事紧密相连,若无其功劳,项羽不会败;若无萧何辅佐,韩信也难以得势。这两句表明,韩信虽有战功,但最终因谋反之罪被处死。 下一句“天下须知无一手”,意味着天下人应明白,是刘邦一人掌握大权,没有其他力量可以与之抗衡。此句强调了刘邦在推翻秦朝、建立汉王朝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一句“苟非高祖用萧难”
``` 一时韩信为良犬,千古萧何作霸臣。 《伊川击壤集》题淮阴侯庙十首,一身作乱宜从戮,三族全夷似少恩。 汉道是时初杂霸,萧何王佐殆非尊。 据立大功非不智,复贪王爵似专愚。 诗句注释与赏析 - “一时韩信为良犬”:这句诗表达了韩信虽然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但最终被刘邦利用作为消灭项羽的工具。这里的“良犬”比喻了韩信的忠诚和牺牲。 - “千古萧何作霸臣”:描述了萧何虽无战功,却辅助刘邦建立了汉朝
``` 韩信恃功前虑寡,汉皇负德尚权安。 幽囚必欲擒来斩,固要加诸甚不难。 诗句解析与赏析: - 注释: 1. 韩信:西汉初年的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被封为淮阴侯。 2. 刘元:刘邦,即后来的汉高祖。 3. 蒯通:本名蒯彻,因避讳而改名。 - 译文: 韩信因为战功显赫而自视过高,汉朝皇帝则因韩信功劳过大,心怀忌惮。在政治斗争中,刘邦对韩信进行了幽禁和折磨,最终将他处死,这在当时并不困难。
【解析】 此题是一道诗歌内容赏析的题目,考查学生把握重要诗句意思、分析表达技巧与思想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理解分析即可。 【答案】 (1)若履暴荣须暴辱(如果富贵,就一定遭受屈辱),既经多喜必多忧(一旦多次享受了快乐,就一定有多次的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