皎皎居士缨,岂有尘可濯。
爱兹沧浪清,偶以斯名记。
转谷群鸽归,衢岸游鱼跃。
檐头碧梧枝,秋来垂影薄。
贻溪怀古十篇濯缨亭
相关推荐
贻溪怀古十篇濯缨亭 皎皎居士缨,岂有尘可濯。 爱兹沧浪清,偶以斯名记。 转谷群鸽归,衢岸游鱼跃。 檐头碧梧枝,秋来垂影薄。 译文: 皎洁的居士帽缨,哪有尘土可以清洗? 喜爱这沧浪水清,偶然用这个名字来记录。 转过山谷一群鸽子飞回,街边河岸游鱼跳跃。 屋檐上碧绿的梧桐树枝,秋天来临影子变得淡薄。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风景的诗,描绘了贻溪的美景。诗人在诗中通过细腻的观察
贻溪怀古十篇濯缨亭 杖藜高山头,历览众景会。 泰摹屹若屏,黄河泻如带。 幽怀逐冥鸿,万事寄天籁。 不见玉京春,荒烟起萧艾。 注释:我拄着藜杖站在高山的顶端,眺望着周围的景色。泰山的巍峨壮观如同屏风般屹立在那里,黄河像一条细带一样流淌在山间。我心中的幽深思念随着大雁一起飞翔,一切杂念都寄托于大自然的声音之中。然而,却再也看不见那传说中的仙境玉京了,只见一片荒芜的烟雾弥漫开来,充满了萧瑟和凄凉的气息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光朝的作品,全诗如下: 贻溪怀古十篇濯缨亭 猛虎正横行,孤猿发长啸。 名高世人间,三枉鹤书诏。 借笏趋朝参,天意独难料。 咫尺首阳山,清光静相照。 注释: 贻溪:指福建省永定县境内的溪流,这里用来指代作者所在的环境。 濯缨亭:位于福建省永定县,是林光朝的读书处所。 猛虎正横行:比喻当时的政治环境如同猛虎般凶猛。 孤猿发长啸:形容诗人在政治环境下独自发出感慨和抗议。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然后是对应的译文,最后是诗句和译文的一一对应和注释。 1. 妖氛满世间,莹心兹得地。 释义:妖气弥漫在世间,只有这里才能找到一片清净的心灵之地。 注释:这里的"妖氛"指的是世俗的纷扰与污染。"莹心"表示纯洁无暇的内心。"兹"在这里用作代词,代表此地或此处的事物。"无纤尘"指心灵没有受到任何世俗尘埃的沾染。 赏析: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之情
贻溪怀古十篇 濯缨亭仙术秘丹经,昔人藏九籥。 幽栖白云根,保此一炉药。 吟残深雨来,梦断岩花落。 万虑正坐忘,未能看舞鹤。 【注释】: ①《遗溪诗话》:唐韦应物有《寄诸友》诗云:“我行已无几,归思方郁然。因寻古人处,聊复慰吾年。”又《答卢四兄道席》云:“忆与君别后,相期在路中。今朝重相见,知有百忧攻。故人皆旧识,新岁复相逢。自怜心未老,白发对青松。”又《送李少府贬峡中王侍御赴任》云:“万里独凄其
【解析】 本首诗是诗人在濯缨亭作的怀古诗。“吁哉土德衰,群奸恣蟊贼”两句,感叹土德衰落,群邪猖獗。“欲加萧斧诛,修史乃其职”两句,说想用萧斧来诛戮他们,这是修史书的人的责任。“谁知深山中,法若春秋直”两句,说谁知深山里的那些隐士,他们的道法就像《春秋》一样公正无私。“俄惊济阴变,绝笔幽岩侧”两句,说不久就听说济阴郡发生了政变,于是诗人在幽岩下写了一首绝笔诗。 【译文】 唉呀,土德已经衰落了
诗句释义 1 贻溪怀古十篇:指的是诗人在溪流旁创作的诗歌。这些作品通常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政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2. 濯缨亭:位于溪边,是诗人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濯缨亭常常与诗人的创作活动联系在一起,象征着诗人对于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3. 大厦不可扶:这句话意味着国家或社会已经失去了支持和保护的基础,变得岌岌可危。 4. 诰命已云绝:表示过去的法令或命令已经失去效力或不再适用。 5.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品内涵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这是要求考生先翻译诗句,再分析诗句的含义及所蕴含的情感。具体答题步骤为: (1) 明确题干信息:先解释诗句,再翻译。 (2) 翻译诗句时要注意重点字词和重要句子的翻译,如“污俗正朋亡”一句中“朋亡”指朋友去世;“追想人如玉”中的“追想”是追忆的意思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作品,其内容和形式都颇具特色。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一句:天寒松柏青,厩闲骥骥老 - 注释:天气寒冷,松柏依然苍翠;马匹闲置,却显得更加衰老。 -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一幅冬日景象。在寒冷的天气里,只有坚韧不拔的松柏依然保持着它们的翠绿色彩,显示出生命的顽强。同时,“厩闲骥骥老”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暗示了即使是被闲置的骏马,也会因岁月而变得老迈。
贻溪怀古十篇濯缨亭 二渠日夜流,利厚争所起。 先生坐东亭,立法书在纸。 老农到今守,后来谁敢毁。 斯人不可见,空听竹间水。 译文: 两个渠道日夜不停地流动着清澈的水,水流带来的利益丰厚得让人们争相争夺。 先生坐在东亭中,制定法律和规章,这些法典都写在纸上。 年老的农夫一直守护着这片土地,他之后的人谁也不敢去破坏这里的美好。 这样的人物已经无法见到了,只能听到竹林间的潺潺流水声。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