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黑元知分,能言亦任真。
人知不可食,我得自全身。
牛背烟村画,乌群野水春。
从教鹦鹉贵,笼络媚宫嫔。
鸲鹆
相关推荐
【注释】 鸲鹆(qúyù) 鸟名,即八哥。 黑元:指夜晚的黑暗。 言:说话、发声。 人知不可食:人们知道它不能吃。 我得自全身:意思是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山林间。得,通“德”。 牛背烟村画:在山间的牛背上有村庄的图画。烟村,烟雾弥漫的村庄,形容景色如画。 乌群野水春:乌鸦群聚在春天的野外。 鹦鹉贵:鹦鹉被看作珍贵之物。 笼络媚(mèi):用笼子来吸引和驯服。 【赏析】
这首诗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它以鸲鹆(一种鸟类)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这只小鸟的可爱形象。下面将逐句进行解析: 1. 「舌调鹦鹉实堪夸」:描述的是鸲鹆模仿人类的声音非常逼真,如同鹦鹉一样,令人赞叹。 2. 「醉舞令人笑语哗」:描绘了一只喝醉酒的鸲鹆,在林间自由地舞蹈,引来周围人的欢笑声和嘈杂的议论。 3. 「乱噪林头朝日上」:描述了早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这只活泼的鸟儿在树林中欢快地鸣叫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理解诗句的默写题,答好这道题,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答题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四注意语句的流畅性。本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整首诗押韵。 “鸲鹆”,即朱鹆,鸟名。传说中一种能学人语的鸟。“莫饶舌”,语出自《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朱熹注:“紫,古之善讴者
【注释】 鸲鹆:鸟类,一种能学人语的鸟。 白头:头发花白。 小楷:指书法中的小字体楷书。 蔡君模:唐代书法家,以小楷见长。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在画上看见一只鸲鹆鸟,因它善言而得名,而自己却无法像这只鸟一样说话,因而感到遗憾。于是,他想到用小楷写几个字,但觉得不如那位擅长小楷的蔡君模写得好。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善言”和“能书”这两种才能的向往。同时
【注释】 鸲鹆:一种鸟类。 幽禽:指鸟在树林中鸣叫,声音幽深。 雌和雄:这里泛指鸟的雌鸟和雄鸟。 自好音:各自发出悦耳的音乐。 樊笼:用竹篾等编成的笼子。比喻束缚人的环境或处境。 何乐:为什么快乐。 【赏析】 此诗以鸟喻人,借鸟之自由来讽喻人的束缚。诗中说:鸟儿在花间戏水双双鸣叫着,雌鸟雄鸟各自发出悦耳的音乐,这真令人喜爱。但是,如果把它们关在笼子里,又何必让它们享受山林的乐趣呢?
这首诗的原文是: 鸲鹆(qúyù) 丹荔生香弄色深,飞来抛掷铁衣禽。 江南地暖栖虽稳,何似翱翔向上林。 逐句释义与注释如下: 第一句:丹荔生香弄色深 - 丹荔:指的是荔枝,一种红色的水果。在这里可能是指荔枝的颜色特别鲜艳。 - 生香弄色:描述荔枝生长时散发出的香味和它艳丽的颜色。 - 深:强调荔枝颜色的深沉,可能是为了突出其颜色之深,或者是形容其色彩之浓郁。 第二句:飞来抛掷铁衣禽 -
【注释】 鸲鹆:一种鸟类,羽毛呈黑色,尾长,善于鸣叫。古人常用“鸲鹆来巢”比喻贤人隐居。鲁经:鲁国编著的《春秋》经书,是儒家经典之一。 【赏析】 诗以鸟语起兴,写鸟儿初见阳光时的情景。“微微”、“转花梢”,写出了初见阳光的细微、娇柔。“流丽声随雨露高”则写出了鸟儿鸣叫声的特点和美妙。“群飞不逾济”,“济”,指黄河渡口。这里暗指鲁国的孔子,因为孔子曾游历到黄河边上
【释义】 南方的鸟,如拳语未开。 进入燕巢才见到,渡过黄河众人相猜。 碧眼愁鹰隼,清秋忆草莱。 最能关气候,占望独徘徊。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物诗,以鸲鹆(即八哥)自喻,借八哥之口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不安的忧虑之情。 首二句点明八哥的习性和所见所闻:八哥是南方的一种鸟,它学人说话还不会,只是“如拳语未开”。这种鸟喜欢栖息在燕子的巢穴里,人们从没见过它飞出过,所以当它飞出来时
【注释】: 绿幕黄帘:指宫廷中的帷帐。 紫府深:指皇宫内宫的深处。 金鱼袋:唐代的一种官衔,用以赐给官员。 东风:春风。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对鹦鹉鸟的描写,赞美了它那聪明伶俐、善于辞令的特点,表达了对它的赞赏之情。首句“绿幕黄帘紫府深”,用色彩鲜明的画面描写了一个深宫内苑,暗示鹦鹉生活在一个神秘而富丽的环境里。次句“甘棠无树不成阴”,则进一步渲染了鹦鹉所处的环境之幽静与雅致
这首诗是咏画鸟的,诗中描写了一幅画上所绘之鸟。诗的开头两句“鸲鹆”,即画上的鸟,它的声音宛转清亮,世上难得一见,所以作者用“巧”和“夺天机”来形容这种美妙的声音和技巧。接着,诗人又通过“翠笼鹦鹉”来衬托画中的鸟,暗示画中的鸟比真鸟更加美丽动人。最后,诗人以“好羽衣”来赞美画中的鸟,表示画中的鸟不仅声音美妙,而且羽毛也很美丽。 赏析:这首诗以画鸟为题,通过对画中鸟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