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笔游从已五年,忽嗟精魄去茫然。
茂陵未访相如稿,宣室曾知贾谊贤。
薤露有歌凄晓月,绛纱无主蔽寒烟。
平生事业文公志,应试乡人白玉镌。
挽老苏先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持笔游从已五年,忽嗟精魄去茫然。
茂陵未访相如稿,宣室曾知贾谊贤。
薤露有歌凄晓月,绛纱无主蔽寒烟。
平生事业文公志,应试乡人白玉镌。
【译文】 持笔游从已五年,忽嗟精魄去茫然。 茂陵未访相如稿,宣室曾知贾谊贤。 薤露有歌凄晓月,绛纱无主蔽寒烟。 平生事业文公志,应试乡人白玉镌。 注释: 挽老苏先生:悼念苏轼。 持笔游从已五年,忽嗟精魄去茫然:我手持笔墨追随你已经有五年了,现在却突然感慨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已经离我而去(苏轼于熙宁七年(1074)因诗“谤讪朝廷”,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1079),又被贬为汝州团练副使)
【注释】 1. 挽:挽留。 2. 苏先生:指苏洵(1009~1066),字子瞻,苏轼之兄,著名文学家,与弟轼、辙合称“三苏”。 3. 都门:京城。 4. 浮宦:飘荡仕途。 5. 青衫:古时的官服。 6. 文安籍:文安县的户籍。 7. 白社:指白居易。 8. 故国:故乡。 9. 穷达:指贫和富。 10. 声名:声望名声。至公:公正无私。 【译文】 羁留京城十多年,转眼间官场上的浮沉已成泡影。
【注释】: 近来:指苏洵去世后。文章格:指文章的格调。咳唾馀:指文章的内容。丘园:指家乡的田园。空穗帐:形容家中十分贫穷,连稻草都卖光了。箫吹咽轜车:箫声呜咽,如同马车被阻塞不能前进。萧张术:指的是苏轼的文章才华。杨孟书:杨雄的著述。大志:宏伟远大的抱负。未酬:没有实现。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这一年秋,苏轼因“乌台诗案”受牵连,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次年春又徙汝州
【译文】 本朝文物盛西州,独得宗公荐冕旒。 稷嗣草仪书未奏,茂陵辞客病无瘳。 一门歆向传家学,二子机云并隽游。 守蜀无因奠尊酒,素车应满古原头。 【注释】 1. 本朝文物盛西州:指北宋的文治武功。 2. 独得宗公荐冕旒:宗庙祭祀时,宗庙之主是头戴冕旒的帝王。此处借指皇帝。宗公是作者对苏轼(苏东坡)的敬称。 3. 稷嗣草仪书未奏:稷嗣指的是王安石,王安石曾上《议学校贡举人状》,建议改革科举制度
【注释】 1. 挽老苏先生:这是一首挽词。老苏,就是苏轼。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2. 立言高往古:指苏轼的诗文立意高远,可与古代圣贤比肩。 3. 抱道郁当时:指的是苏轼胸怀大志,忧国忧民,在政治舞台上有卓越的表现。 4. 铅椠方终业:铅椠,是指写文章的工具,这里指写作。终业,完成学业。 5. 风灯忽遘悲:风灯,是指在风雨中点燃的灯火,这里比喻人生无常,世事难料。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