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无如此夜坐,西窗剪烛读离骚。
可怜尘世多风雨,天柱峰头月正高。
中秋夜坐
相关推荐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中秋佳节的思乡之情的诗。首句“竹樽无酒涤深愁”,以竹为器,用清冷之酒浇愁,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第二句“石鼎烹茶泛浅瓯”中,以石头为鼎,用清淡之水烹茶,泛在小碗之中,反映了诗人身处异乡,心情郁闷,无法排遣的苦闷。第三句“却恨千门同此夕”,表达了作者因不能回家而深感悲凉。最后一句“不缘双鬓易悲秋”,表达了作者年岁已高,无法再享受中秋之夜的美好,只能感慨万千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理解诗意,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答案】 玉钩不动迟红篆:指月亮的光辉映照着窗上,月光在窗上的投影像篆文一样。“玉钩”即“玉窗”,是雕饰精美的窗棂;“红篆”指月色。 银汉无声度素娥:银河没有声音地通过天上的嫦娥。“银汉”指银河,传说中银河上有仙人居住;“素蛾”指的是嫦娥。 露傍山城寒漏落:山上的城郭被露水打湿了,寒气透进室内。
中秋夜坐 白昼雨如注,黄昏云渐开。 白昼如同倾盆大雨,傍晚时云气逐渐散开。 冰轮时露影,金气净无埃。 月亮时而露出身影,月光明亮洁净,没有灰尘。 栖泊从萍梗,情怀付酒杯。 我像漂泊在漂浮的荷叶梗上,将情感寄托在酒杯里。 故山丛桂发,应待远人回。 故乡山上桂花盛开,等待远方的亲人归来。 注释: - 白昼:白天 - 雨如注:雨水如注一样密集 - 黄昏:傍晚的时候 - 云渐开:云层开始散开,天气转晴
诗中描绘了中秋夜的美景及诗人的内心世界。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次第秋声变草虫:秋天的声音逐渐变化,蟋蟀的鸣叫声开始响起。 2. 渐惊零露满芳丛:渐渐地,地上的露水打湿了草丛,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3. 月于静夜看方好:在寂静的夜晚,明亮的月亮显得更加美好。 4. 人肯无眠便不同:如果人们不愿意失眠,就不会有其他想法。 5. 何处山窗千座酒:在哪里可以找到千座的窗户摆放着美酒? 6.
【注释】: 果然今夜月,不与别宵同——果然,确实。今夜,即中秋之夜。今夜的月亮,确实和别夜不同。 环岛风光净,随潮水气通——环岛,指的是厦门鼓浪屿。这里指鼓浪屿上的风景非常优美,清澈的海水中弥漫着潮水的香气。 欢凭人共赏,兴属我何穷——欢乐的时候,人们一起欣赏风景,而我的心情却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 却笑清樽竭,年年沧海中——却嘲笑自己,清酒喝得精光,而岁月又像茫茫的大海一样不断流逝。 译文: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重点考查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语言风格等的理解和把握。本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要求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要求是赏析“中秋夜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以及诗人的情感。答题时注意从炼字、修辞、结构、意境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 ①上弦月即农历八月十五日的满月,此时月亮已升至天空最高处叫“望”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夜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下面是逐句解释: 1. 天上风初紧,人间暑尽收。 - 天上:这里指的是天空,即中秋节的夜空。 - 风初紧:意味着中秋之夜的风开始变得急促起来,可能预示着月亮即将升起。 - 人间:指人间世界,即地上的人们。 - 暑尽收:意味着炎热的夏天结束了,天气开始转凉。 2. 独摇明月影,频访市桥秋。 - 独摇:形容月光下的影子在轻轻摇曳。 - 频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