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何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西江月 · 十二首
介绍
。
《西江月·十二首》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创作的一组双调七言长调,共十二首。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满洲镶蓝旗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简静居士等,后改名为大贵,又改日心斋主人,别署素园子。清朝词人、诗人、书家、评论家,与朱彝尊并称“纳朱”,有”清真四杰之一”。他的诗作在当时流传极广,“虽切于体肤而未尝觉其寒暑也”,是清代最著名的抒情派作家。
作品原文
第一首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相关推荐
《西江月》十二首 妄想不须强灭,真如不必希求。本源自性佛齐修。迷悟岂拘先后。 悟则刹那成佛,迷则万劫沦流。若能一念契真修。灭尽恒沙罪垢。 注释:妄想不需要刻意去消除,真正的“真如”也不需要过分地去追求。人的本性中就包含了佛的本性,修行与不修行,迷与不迷,都无所谓先后。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瞬间就能成佛;如果迷失了本性,就会在无边无际的轮回之中沉沦。如果能一心一意地修持,就能消灭所有的罪孽和罪恶。
西江月·十二首 《西江月·十二首》是南宋词人姜夔所作的一组词,共十二首。此组词以佛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生灭为喻,借佛说“如来藏”之妙体,说明宇宙间一切事物皆由心造,心即是道;又指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都是相对的。全词意境高旷清奇,境界宏大,语言精工,富有理趣。 本自无生无灭,强将生灭区分。只如罪福亦何根。妙体何曾增损(注释:本来没有生死的变迁(即生灭),却硬要将生与灭分开来说
这首诗是《西江月》十二首中的一首,其译文如下: 我本性与诸佛性相同,所有地方的佛性也是如此。蟾蜍的影子在寒泉上照耀,月亮照耀着无数个湖泊。 微小的时候难以辨识,大的时候充满了三千世界。无论是高是低、是方是圆,都无法分辨它的长短和深浅。 注释:我本性与诸佛性相同,所有地方的佛性也是如此。蟾蜍的影子在寒泉上照耀,月亮照耀着无数个湖泊。微小的时候难以辨识,大的时候充满了三千世界。无论是高是低、是方是圆
【注释】 元:最。 空空空:无,没有。 静喧语默本来同:寂静与喧闹、说话与沉默本来就是相同的。 梦里何曾说梦:梦中又怎会是梦,即梦境中的事都是真的。 有用用中无用:有用处的地方反而显得没有用处。 功里施功:做事时反而不费力(功,做事)。 还如果熟自然红:如果熟练了,自然就会变得像红色那样鲜艳。 莫问如何修种:不要去问如何种植。 【赏析】 “西江月”是词牌名,又名“秋香润色》、《满庭芳》等。双调
【注释】 十二首:指这首词。 善恶一时妄念:指人的一切言行都出于一时的冲动,不是出自内心的善恶标准。 荣枯都不关心:指人对世间万物的荣枯变化不加以关注。 晦明隐显任浮沉:指世事的兴衰成败皆在人的掌握之中,随分饥餐渴饮:随意地吃饭喝水,表示逍遥自在。 神静湛然常寂:指心境平静,达到一种清静、宁静的境界。 坐卧歌吟:可以坐着唱或卧着唱,指不受拘束。 一池秋水碧仍深:指秋水清澈碧绿,深不见底。
对镜不须强灭,假名权立菩提。色空明暗本来齐。真妄体分两种。 悟则便名静土,更无天竺曹溪。谁言极乐在天西。了则弥陀出世。 注释: 1. 对镜不须强灭:意思是不要过于执着于外貌和形象,因为这些都是外在的,是虚幻的。 2. 假名权立菩提:这里的“假名”指的是佛教中的“假名法”,而“权立菩提”是指暂时建立某种修行的方法或目标。 3. 色空明暗本来齐:这里的“色”指的是物质世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江月·十二首》之一。全诗如下: 人我众生寿者,宁分彼此高低。 法身通照没吾伊。念念体分同异。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 往来诸用不相知。生死谁能碍你。 注释解释: - 人我众生寿者:指的是人类和其他生命体,都是众生。 - 宁分彼此高低:宁愿不分彼此,不计较地位高低。 - 法身通照没吾伊:佛法的本体是无我和超越一切对立的。 - 念念体分同异
【解析】 此诗是一组佛教禅宗偈语,其内容为“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四句,其译文为: 修禅持戒,广行布施,功德无量,自然能得天仙福分。犹如用弓箭射落飞向天空的白云,由于用力过猛而坠落。若想获得真正的佛法,必须返璞归真,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去修禅悟道,方能证得无上正觉,达到无生法忍的境地。 赏析: 这是一组佛教禅宗偈语,内容为“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
鱼兔若是到手,自然就忘却筌蹄。渡河筏子上天梯,到彼悉皆遗弃。 未悟须凭言说,悟来言说都是虚无。虽然四句属无为,这些又何须脱离? 注释: 1. 鱼兔若是到手:比喻得到真知灼见。 2. 自然忘却筌蹄:比喻达到自由自在、超然物外的境界。 3. 渡河筏子上天梯:比喻通过学习、修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4. 到彼悉皆遗弃:指到了那个境界之后,一切烦恼和世俗的东西都抛弃了。 5. 未悟须凭言说
悟了莫求寂灭,随缘只接群迷。寻常邪见及提携。方便指归实际。 五眼三身四智,六度万行修齐。圆光一颗好摩尼。利物兼能自利。 注释:五眼指的是佛眼、法眼、慧眼、天眼和宿命通眼,这是佛教中五种观察事物的眼力。三身指的是佛身、法身和报身,这是佛教对佛陀的三种身份的称呼。四智是指四种佛的智慧,分别是一切菩萨智、一切如来智、现在贤圣智和未来贤圣智。六度是佛教中的六项戒律和六种美德,它们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
【注释】 西江月·十二首:即《西江月》十二首。 性:本性。 口急酬机:言谈敏捷,应对如流。 境:处境、环境。 魔魑(chī):恶魔,比喻坏人。 行得:实际行动要与口头说的一致。 慧剑:佛家语,比喻智慧。 【赏析】 本词是作者对那些夸夸其谈而不善实践的人的批评。上阕说这种人只是会说话,但当遇到实际情况时,却变得糊涂起来;下阕说只有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才称得上是言行一致,真正达到“正智”的境界
【注释】: 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真心无相亦无音。清净法身只恁。 此道非无外有,非中亦莫求寻。二边俱遣弃中心。见了名为上品。 【赏析】: 这首词是禅宗的修心观心法门之作,以佛学为背景,用通俗的语言来阐述禅宗的思想。 “欲了无生妙道,莫如自见真心。” 这里的意思是,如果你想要理解生命的本质,那么你需要找到你的“真心”。这里的“真心”就是你自己的内在本质,是你的本性,是你的真实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