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赏梅园彼一时,枝头往往挂参旗。
可怜铁汉今衰飒,榾柮炉边自锻诗。
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
介绍
《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
《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一组七言绝句,这些诗作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这首诗,不仅能够领略到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超脱世俗的情怀,还可以深入了解到南宋时期文坛的风貌和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
梅花十绝是唐代诗人郑谷的作品。郑谷(约857年-910年),字云叟,兴元武水(今陕西武功)人,祖籍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 石塘二林:指石崇《王明君辞序》中的“石门”和晋王敦的《王明君诗》。王徽之在宣城守边时,曾梦见石崇、王敦,并作《王明君曲》,其辞有云:“石家有金谷园树,碧林丛生,中有双桐树,上有二玉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梅花盛开的时候,我曾在梅园中赏梅
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 东邻安得如渠白,西域何曾有许香。 苏二聪明真道著,杏花恐不敢承当。 注释: 1. 东邻:指梅花的品种。 2. 石塘:地名,在今四川宜宾县南,与泸州接壤的地方。 3. 二林:即苏轼、林逋。 译文: 东邻的梅花怎么可以像渠白一样洁白,西域的梅花怎么可能会有如此香气? 苏二的聪明才智确实值得称赞和推崇,但杏花恐怕也不敢自比。 赏析: 这是一首咏梅诗。首句“东邻安得如渠白”
诗句:无梅诗兴阑珊了,无雪梅花冷淡休。 翻译:没有梅花的兴致已经枯竭了,没有雪花的梅花显得冷清。 关键词解释: 1. 无梅诗兴阑珊了:指没有梅花的景象,使得诗人的写作热情和灵感都变得枯竭,难以再创作出新的诗歌。"阑珊"一词在这里用来形容诗歌创作的停滞不前。 2. 无雪梅花冷淡休:虽然没有雪覆盖的梅花给人带来的冷艳之美,但缺少了雪的点缀,使得梅花显得更加平淡无奇,不再那么引人注目
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 宋代诗人刘克庄笔下梅花诗作赏析 1. 薇药无情自紫红 - 薇药:指梅花,因其花色如紫红而得名。 - 无情:形容梅花不依赖外界条件生长,自有其独特之美。 - 自紫红:描绘了梅花花朵的颜色,紫色象征着高贵与神秘。 2. 白头閤老去匆匆 - 白头閤老:形容年纪已高之人,此处用以比喻梅花不畏严寒,依然盛开。 - 去匆匆:表达了岁月流转,梅花依然坚持绽放,生命力顽强。 3.
【注释】 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此指元稹的《梅花诗》,共有十首,诗人一一作了答。 少狂籍草共追欢:年轻时豪爽地写诗作乐。籍(jiè)草:即“籍”字去掉上半部分,余下的字是藉(藉)。 铁笛横吹到夜阑:意思是用铁笛横吹到天黑才停止。 老怕画檐风露冷:年老了害怕风吹露侵。 不如吹烛隔窗看:不如在蜡烛光下隔着窗户欣赏。 【赏析】 这首七律以咏物抒怀的形式,表现了作者晚年的孤寂和感伤。 第一联
【注释】 塞北:指北方。梅花十绝:这是宋代诗人林逋的《梅花》组诗,共十首,每首五绝。答:回答。石塘二林:指石塘驿和双林渡口。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梅佳作。前两句以“塞外寒梅”自比,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后两句则以画鼓催开江南寒梅,比喻用诗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全诗构思巧妙,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不畏严寒、自强不息的情怀
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 刘克庄咏梅七绝 刘克庄创作《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以表达其对梅花的赞美之情。诗中通过细腻描绘梅花之美,以及诗人与梅花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融,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魅力。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1. 诗意解析: - 斧残留得半株斜:描述一枝梅花残枝斜挂于枝头,形象地展现了梅花的坚韧与不屈。 - 相对微吟到暮鸦:诗人与梅花相伴,在黄昏时分低声吟诵
下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梅花十绝》之一:薇药无情自紫红,白头閤老去匆匆。林闲翠羽偷相语,可是梅花累此翁。 注释:薇草无生命地生长着,就像无情的紫色一样。年老体衰的人们匆忙前行,像是在追赶时间。林中的鸟儿悄悄地相互交谈,或许是因为梅花的凋零让他们感到了生命的无常。 赏析:《薇药无情自紫红,白头閤老去匆匆。林闲翠羽偷相语,可是梅花累此翁。》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无奈。薇草无生命地生长着
下面是对《梅花十绝答石塘二林》的逐句释义,并包含必要的注释、译文以及赏析: 1. 有香影处即追攀: - 释义:在香气和影子出现的地方,我都会去追寻和攀登。 - 关键词:香影、追攀 - 译文与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追求,尤其是对于梅花香气和影子的喜爱。"追攀"一词描绘了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 岂必西湖水月间: - 释义:难道一定要在西湖的水天一色之中去寻找吗? -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翁与梅花即主宾:这里的“翁”指诗人自己,而“梅花”则是诗人所欣赏的对象。诗人将自己比作主人,而梅花则是他的主要宾客或朋友。这里的“即主宾”意味着诗人与梅花之间存在着一种亲密的关系,他们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2. 月中缟袂对乌巾:这里的“月中”指的是月亮,“缟袂”和“乌巾”都是古代服饰的特点。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自己在月光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