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步月

林间一叶秋,屏去三伏暑。
凄然风露繁,絺绤莫能御。
炎凉相推移,胡为遽如许。
孰知秋已半,今夕四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秋步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作品。以下是从多个方面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诗歌原文
  • 诗句:“幽兴苦相引,水边行复行。”
  • 解释: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因内心深远的思念和游子之情,被月光所牵引,在水边徘徊不止的情感状态。
  • 诗句:“光逼流萤断,寒侵宿鸟惊。”
  • 解释:月光之亮使得原本应闪烁的小虫(流萤)失去了光彩,夜间的寒冷也使栖息的鸟儿感到不安。这里通过描写月光对小虫和小禽的影响,增强了夜晚环境的静谧与孤寂感。
  • 诗句:“欲归犹未忍,清露滴三更。”
  • 解释:尽管诗人想要回家,但内心深处却难以割舍这份与月亮相伴的静谧时刻。夜深人静,清露滴滴,更加衬托出诗人内心的纠结和不舍。
  1. 情感表达
  • 诗人心境: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中秋节夜晚对月的深深眷恋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月光之下,诗人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
  • 人与自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月亮的明亮和清冷,都成为了诗人心灵深处情感的投射。
  1. 艺术手法
  • 意境营造: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营造一种空灵、清冷的艺术境界。月光、清风、清露、流萤、宿鸟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意象使用:诗中的“流萤”、“宿鸟”、“清露”等意象,不仅增加了诗歌的意象丰富性,而且深化了读者对于诗人内心世界的感知与体验。
  1. 文化价值
  • 传统文化传承: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中秋步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与传承。
  • 审美情趣体现:此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中秋步月》作为一首描绘中秋之夜月下漫步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磨灭的一页。通过深入分析其内容和形式,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并感受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