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海,冥冥湿天际。
百川趋东南,奔腾卷厚地。
自从开辟来,溶渟不可计。
浩浩无增亏,周流在一气。
怒风驾高浪,雪山寒赑屃。
飞火掣电光,神怪时出戏。
却疑蓬莱峰,只是鲛人髻。
会当见清浅,乘月弄兰枻。
去问蟠桃花,结根几千岁。
登高丘望远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高丘而望远海》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体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对古代仙山琼阁的怀疑,以及嘲笑秦始皇、汉武帝求仙行为的托古讽今之意。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感慨和思考,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这是《登高丘而望远海》的原文,描述了诗人登上高丘后向大海远望的情景。诗中的“六鳌”指的是传说中居住在东海中的六个巨鳌,它们用海水凝结成坚固的骨骼,象征着永恒的存在。而“三山”则是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它们曾经存在于渤海之东,但在现实中已经消失无踪。诗人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而著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诗歌背景:
《登高丘而望远海》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此时唐玄宗沉迷佛道,好神仙之事,追求长生不老之术,甚至穷兵黩武,荒淫误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现实政治的批评和对古代神话的怀疑。
李白的《登高丘而望远海》不仅是一首充满想象力和哲学意味的诗歌,也是一首富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背景,也能更深入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