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精思,飘飘出天壤。
遗形若屣履,宁复顾烦鞅。
高凤会幽趣,乃贻漂麦让。
御寇好游适,初闻内观赏。
希夷本人境,奚惮不可往。
有说即忘言,指象真为驵。
杂诗 其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杂诗 其四》是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创作的组诗作品,创作于公元220年前后。以下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 诗人简介:
- 曹植(132年-207年),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曹魏政权的建立者曹操的儿子。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家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变迁给他的成长带来了深刻影响。尽管如此,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依然斐然,被后人誉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品原文:
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游江北岸,日暮兮归来。
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诗歌解读:
- 起首两句描绘了一个艳若桃李、美若天仙的女子,通过“容华若桃李”这一比喻,将女子的美丽比作盛开的桃花和李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女子容颜的娇艳动人。
- 第二句“朝游江北岸,日暮兮归来。”则展现了女子的优雅风采。她每天早晨沿着江北岸边游玩,傍晚时分归来,这种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浪漫,也反映了曹植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 第三句“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意是讲述两只兔子在奔跑时难以分辨哪只是公的哪一只是母的。在这里,诗人用以比喻自己与世俗的纷扰无法分辨,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真实自我的态度。
- 艺术特色:
- 运用比喻手法: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将女子比作桃花李花,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又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唯美。
- 情感深沉:诗中不仅描绘了女子的形象,更抒发了诗人对于爱情、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感慨。通过女子的美貌与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 语言精炼:全诗语言流畅、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够直达人心,体现了曹植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语言功底。
《杂诗 其四》不仅是一首描写美丽女子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哲理的作品。它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