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越石父,甘受缧绁羁。
道逢齐相国,解骖与之归。
入门礼稍疏,飘然起前辞。
丈夫贵知己,贫贱胡足悲。
【注释】
越石父:指春秋末年齐国人晏婴的家臣越石父。
缧绁羁(léi xiè jī):捆绑犯人绳索的刑具。
相国:指齐相管仲,因封于管地,故称。
飘然:形容态度悠闲从容。
胡:何。
【译文】
我热爱越石父,甘愿受捆绑之刑。
路上碰见齐相国,他解开马缰绳与我同归。
进门后礼节稍疏,便起身告辞说:“先生请进,不用拘礼。”
男子汉大丈夫,贵在有知己,贫穷卑贱算不了什么悲哀。
【赏析】
《杂诗》共四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诗人以“越石父”自喻,表达了自己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
此诗前四句是写越石父对晏子的态度。越石父是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婴家臣。他曾为齐景公驾车,后来逃亡到鲁国。晏婴听说越石父来了,便亲自出城迎接并把他迎入自己的府内。晏婴待越石父十分优厚,甚至超过了主人对待客人应有的礼节。越石父感到受宠若惊,但又不便推辞,只好接受这份厚礼。晏婴的宽仁和越石父的这种感激之情,构成了全诗的前四句。这四句虽然只写了一个越石父的形象,但通过这一形象,可以看出晏婴为人宽厚、待人诚恳的品质,以及越石父的谦逊、感恩的心理。
后四句是写越石父与晏婴分手时的情态。晏婴为了表示对越石父的敬重,特地解下骖(古代一匹马)让他回去。越石父上车后,晏婴又亲自为他送行,并且对他说:“请进,不要拘束!”这两句表现出晏婴对越石父的关怀备至,也表明越石父受到晏婴尊重。越石父感谢晏婴对他的关照,下车后准备告辞。但是晏婴却阻止了他,说:“你不必走,请进来吧!我没有什么可以为你设的宴席招待你!”越石父听了晏婴的话,感到很吃惊,于是说:“您这样优待我,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只是一个平民百姓罢了!”说完就站起来告辞了。晏婴听到越石父的话后,很惊讶,忙问:“你有什么高见吗?”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过:‘富贵时不能忘记贫贱时的朋友。’现在,富贵的人很多,贫贱的人也不少,而能像您这样看重我的朋友的却很少。”晏婴听了越石父的话,觉得很惭愧。于是晏婴向越石父道歉:“我对您太无礼了!”说完就命令左右的人赶快备车送越石父回府里去。
这首诗表现了一位贤士与君主的交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汉书·艺文志》著录《杂诗》一百首,今存五十九首,其中四言诗占了一半。这四言诗中,有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腐朽与黑暗;有些作品则抒发诗人个人的政治理想和生活情趣。从这些作品的内容来看,《杂诗其四》属于后者一类。
此诗前四句写越石父对主君的尊敬与谦让。晏婴身为齐国宰相,地位崇高,权势很大,然而他却能虚心礼贤下士,把越石父当作朋友看待。越石父虽是个地位低下的奴隶,但晏婴对他却是如此尊敬与礼遇,这就充分说明了晏婴胸襟开阔,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越石父之所以能在逆境中保持高尚的节操,这与晏婴对他的关心、爱护分不开的。因此,越石父对晏婴的尊敬与谦让也就不足为怪了。
后四句写晏婴送别越石父的情景。晏婴送越石父回府后,越石父一再推辞要回府里去,而晏婴却执意挽留不住。越石父只得无奈地离去。晏婴听到越石父要走的消息后,非常吃惊,急忙询问原因。越石父回答说:“您这样优待我,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只是一个平民百姓罢了!”晏婴听了越石父的话很惭愧,就向他道歉说:“我对您太无礼了!”然后立即吩咐人备车送越石父回家。
越石父离开晏婴之后,晏婴感到十分不安,因为越石父是他的好朋友,也是他的知遇之恩者。他担心越石父会因此而疏远他,于是便亲自出门送行。当他看到越石父上车后,他又赶紧回到屋里,亲自送别。可见他是多么珍视这位朋友啊。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于朋友的真挚情感。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只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才能建立起深厚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