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徒鬼火去飘忽,息妇堆前殡齐发。
白烟泪湿樵叟来,拾得慈献陵中发。
青长七尺光照地,发下宛转金钗二。
持归薰沐置高堂,包裹恐为神所将。
妻儿朝拜复莫拜,冉冉卧病不得瘥。
省知天物厌凡庸,夜送白龙潭水中。
扣头却顾祈免死,永入幽宫伴龙子。
古钗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古钗叹》,一首流传于唐代的诗词,出自张籍之手,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贵篇章。该诗通过描绘一件古代的钗饰在被废弃后重新得遇的故事,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古钗叹》以凤凰钗的故事作为隐喻,反映了一个时代士子们的共同遭遇。凤凰钗象征着尊贵与美好,但当它坠入井中时,其原有的光辉不再,只能沉入泥土之中,直到被人发现并重新赋予生命。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件物品的描述,更是对那个时代士人处境的一种象征,他们如同失落的凤凰钗,遭受压抑、埋没和不被理解,最终只能在默默无闻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古钗叹》通过描写凤凰钗的再次得遇,传递出一种希望和重生的主题。尽管凤凰钗曾经失落和被废弃,但它在泥泞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得到了新的生命和尊严。这种对过去美好记忆的怀念和对未来可能的期待,构成了诗歌深层的情感力量。
《古钗叹》也展示了作者张籍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考。虽然凤凰钗代表了古代的美好与尊贵,但它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获新生,反映出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古钗叹》不仅是对一个物品的赞美,也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一种颂扬。
从文学技巧上看,《古钗叹》采用了比兴手法,通过对古钗的描述来隐喻时代的沧桑变化和个人的命运波折。诗中的“兰膏已尽股半折”等意象,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历史的沉重和文化的厚重。
《古钗叹》是一首充满深意的作品,它通过对凤凰钗故事的叙述,传达了对时代的反思和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资源和深刻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