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五首 其三

金乌飞上玉阑干,黑漆昆崙对面看。
毕竟这些传不得,落花流水太无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颂古五首 其三》是宋代释绍昙所作的偈颂。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 田库翁翁两鬓霜,苦贪浊酒弄觥觞。儿孙步步相随逐,扶得归家又发狂。
  • 美如西子离金阙,娇似杨妃倚玉楼。犹把琵琶半遮面,不令人见转风流。
  • 拂苔高卧白云根,梦绕春风锦绣园。蓦听采樵歌一曲,醒来月挂客愁村。
  • 梨华一枝春带雨,金色头陀笑不语。龙宫海藏月明前,织女姮娥相对舞。
  • 相逢陪酒又陪歌,醉倒家中要我驼。驼到家中犹骂詈,不知醒后又如何。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通过描述老人与世俗生活的对比,展现了佛教戒律的清净与纯净以及修行者的内心世界。诗中“田库翁翁两鬓霜”一句描绘了老人们因追求物质享乐而日渐衰老的外貌,而“苦贪浊酒弄觥觞”则反映了他们对世俗生活的执着和沉迷,最终导致精神失常,需要家人搀扶回家。
  • 诗中还提到了杨贵妃、西施等古代美女的形象,这些形象被用来比喻佛法的神秘和迷人。诗人以美人的姿态来反衬佛法的超然和清静,表达了对佛法深沉而微妙的崇敬之情。
  • “拂苔高卧白云根”和“梦绕春风锦绣园”两句描绘了修行者的超脱与宁静,他们远离尘世的纷扰,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心灵的慰藉。诗中的“蓦听采樵歌一曲”则暗示了修行者内心的平静与外界喧嚣的对比。
  • 最后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修行者对于世俗生活的一种讽刺态度。虽然他们在世俗世界中受到尊重和爱戴,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烦恼和不满。这种矛盾的情感体现了修行者对于世间繁华的超然态度以及内心深处的孤独感。
  1. 诗歌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宋绍兴年间,此时释绍昙作为一位僧人,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佛教修行和佛法传播的深刻理解和崇敬。
  • 从诗的内容来看,释绍昙通过对老人与美女形象的运用,巧妙地将佛教戒律的清净与人性的欲望进行对比,展示了修行者内心的挣扎和解脱。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社会意义。
  • 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手法,如美人、明珠、金阙、玉楼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美好事物,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佛教戒律的尊崇。同时,诗中的一些句子也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1. 诗歌主题
  •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修行与世俗的冲突,以及修行者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诗中的老人代表了世俗生活中的执着和沉迷,而修行者则代表着超脱和内省。
  • 诗中通过对老人与修行者的描述,展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老人的生活充满了俗世的欢乐和烦恼,而修行者则追求一种精神上的宁静和超越。这种对比突出了修行者对于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 诗中还表达了一种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诗人通过对美女、美人和明珠等事物的描写,引发了对于美好事物本质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短暂和不可把握的现实。
  1. 诗歌风格
  • 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简练而深邃,采用了佛教经文中常见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对仗等,使得诗歌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哲理意味。
  • 诗中的意境优美而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形象,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氛围。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愉悦,同时也能引发对于人生和宇宙的深思。
  • 诗歌结构紧凑而严谨,每一句都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这种结构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1. 诗歌影响
  • 这首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诗人和文学爱好者在创作中借鉴了这首诗的风格和技巧,将其作为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的经典文本。
  • 诗中的某些语句和意象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中,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得到了传承和发展,也在文化内涵上得到了丰富和深化。
  • 由于其语言简洁明了且寓意深远,这首诗在佛教文化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修行者的精神寄托,也是普通人了解佛学思想和修行方法的重要资料。

《颂古五首其三》是一首充满深意的佛教偈颂。它通过描绘老人与修行者的形象,传达了一种对于世俗生活的态度和对于内在精神的追求。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诠释,更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深刻反思和领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的核心教义,也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实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