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仲春,久雨不晴。
云门一扎,德非有邻。
偈颂一百六十首 其十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十五》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释宗杲的作品。此诗不仅体现了宗杲深厚的佛学修为,还展现了他对自然现象的独特感悟和哲学思考。以下是对这首偈颂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释宗杲,俗姓奚,字昙晦,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临济宗僧人,为“看话禅”派的创始人。他生活在南宋时期,是南北两宋之间佛教界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在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回应儒家辟佛也有重要贡献,推动了儒佛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诗歌原文:二月仲春,久雨不晴。云门一劄,德非有邻。
诗句解析: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尽管天气多雨,但阳光终究会到来。诗人通过“云门一劄”暗示着佛法的启迪与指引,强调佛法的智慧与德行是无法被局限或孤立存在的。
哲学思想:《偈颂一百六十首·其十五》反映了释宗杲的哲学观念。他认为佛法的智慧如同阳光般普照万物,而佛法的德行也是普遍而不可分割的。这种思想体现了佛教中“无我”、“无缘”的精髓,即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的,没有固定的自我和实体。
社会影响:作为宋代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释宗杲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说不仅影响了禅宗的发展,也对整个中国文化圈内的宗教和哲学思想产生了影响。
《偈颂一百六十首·其十五》不仅是一首表达自然现象的诗歌,也是一次深刻的哲学探索。它展示了释宗杲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精神追求和思想变革。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欣赏到文学的美,还能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