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 乡中上街求乞

舍家缘,须用斧。劈碎恩山,岂肯重修补。猛烈灰心寻出路。自在逍遥,认个清闲处。
有因缘,方可悟。改变衣装,道服惟麻布。莫讶乡中求乞去。灭尽无明,直上青霄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幕遮·乡中上街求乞》是一首由元代诗人马钰创作的古诗词。该作品以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作者简介
  • 马钰(1123—1183),字宜甫,入道后更名钰,号丹阳子。他是王重阳的弟子之一,与王重阳的其他六位弟子合称为”北七真”。他的道教思想和修炼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 诗歌内容
  • 《苏幕遮·乡中上街求乞》通过描绘主人公在街头求乞的场景,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诗中的“劈碎恩山”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决心改变命运的决心。
  • “灭尽无明,直上青霄步”则表达了他通过自我修炼达到心灵净化的过程。
  1. 艺术特色
  • 该诗的语言朴实,意境深远,通过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内心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 整首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既有外在的挣扎,也有内在的平和,体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1. 社会意义
  • 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对不公平现象的批判和对改善民生的呼吁。
  • 该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研究元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也是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变迁的重要窗口。

马钰的《苏幕遮·乡中上街求乞》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更在思想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这首诗不仅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