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赠堂下道人

舍了家缘更舍身。即非喂虎济饥鹰。幻躯识破自忘形。
无耻无羞无染著,逍遥坦荡气神清。心中真佛现光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浣溪沙 · 赠堂下道人》是金朝诗人马钰所作。这首词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的闲谈,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清净与精神自由的赞赏。《浣溪沙 · 赠堂下道人》不仅展现了词人在艺术上的造诣,更反映了其深厚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在这首词中,“闲是闲非不可听”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世间纷扰的本质。诗人通过这一表述,传达出一种对琐碎是非的超然态度,暗示这些纷扰都是虚幻的存在。这种态度体现了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洞察,即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表面的喧嚣,把握生活的真谛。

《浣溪沙 · 赠堂下道人》中的“舍了家缘更舍身”,进一步描绘了道人的超脱精神。这句词直接点明了道人选择放弃尘世牵挂,甚至舍弃肉身的决心。这种决定不仅是对世俗欲望的毅然决绝,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这种态度和选择,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词中还提到了“辩者自然为不善”,以及“善人不辩善芽生”。这两个观点都强调了言辞的重要性和言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它们提醒人们,即使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也需要谨慎使用语言,避免因言辞不慎而造成伤害或误解。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浣溪沙 · 赠堂下道人》不仅是一首表达禅宗思想的作品,它还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修行的意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诗人引导人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实现自我超越。这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无疑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浣溪沙 · 赠堂下道人》不仅是一首表现禅意深远的词作,更是一部反映作者对人生、修行和社会态度深刻理解的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