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流漱石振苍崖,林树号风吼怒雷。
为谢山灵幸宽贳,漫郎投劾已归来。
游黄华
介绍
《游黄华》是明代诗人陈洪濛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作于嘉靖二十年,当时陈洪濛任刑部广西司主事,后数迁为彰德知府、江西按察副使等职。在任职期间,他以法治郡内不法宗室,并擢升至江西按察副使,展现了其治理地方的才能和坚定的政治立场。
相关推荐
【注释】 黄华:地名,在江西南昌县。 漱(shù)石:指溪流冲击石头发出声响。 苍崖(qiáng yá):青色的山崖。 林树:山林树木。号风:呼啸。吼怒雷:像雷声那样咆哮。 投劾:向上级呈递弹劾自己的奏章。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诗,诗人游历了名胜古迹,游览了庐山黄华寺。他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山水风光,并写下此诗以作留念。 首句“溪流漱石振苍崖,林树号风吼怒雷”
我生爱林泉,俗事常鞅掌。 十年苦烦剧,一念愈倾仰。 峰峦看画图,云烟入想像。 久成心上癖,欲忍不可强。 荷有敬斋公,恒以善相长。 携我游黄华,一洗尘虑爽。 行行叹奇绝,举目皆胜赏。 镜台耸百崄,瀑布落千丈。 石苔积重痕,溪风动幽响。 使我躁竞息,使我心志广。 恍如梦中身,翱翔千古上。 回首声利场,谁能脱尘网。 我老得仁心,动作皆可像。 还家拟邻居,求田冀接壤。 便许朴钝质,于此静中养。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的李白。它描绘了黄华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游览时的感受。 第一句“隆虑峰头双结寺,撑云柱雾人罕至。”描绘了黄华山的壮观景象。隆虑峰是黄华山的主峰,双结寺就坐落在这里。撑云柱雾形容的是云雾缭绕的景象,人罕至则表达了这个地方的寂静和神秘。 第二句“黄华老人耽未足,片石尚留百馀字。”描绘了黄华山上的古老石头。黄华老人在这里生活了很久,留下了许多痕迹,包括百馀个刻字的石头。
【注释】游黄华:游黄华山,即今黄山。清时难避地,祇可共壶觞:在乱世中难以避难,只能共饮壶觞。 壶觞:盛酒之器具。路僻饶香草,山高易夕阳:道路僻静而多香草,高山高耸而日色容易落山。路僻:道路偏僻。饶:多。香草:指野花。 夕阳:指落山的太阳。 积雪千峰峭,流云曲水长:山峰上积满了白雪,水流曲折延绵不断。流云:流水。曲水:弯曲的水。 春咏日:春天里吟唱太阳。童冠总相忘:像儿童一样把帽子戴在头上
游黄华 石磴悬天半,攀跻远世嚣。 玉龙晴作雨,云树闇闻韶。 引盖冲香积,鸣钟彻绛霄。 未须频问俗,望足里青苗。 注释: 1. 石磴悬天半:石制的台阶高耸直上,仿佛悬在天空的一边。 2. 攀跻远世嚣:攀登而上,远离尘世的喧嚣。 3. 玉龙晴作雨:形容云雾缭绕如同玉龙在晴天时化作雨滴。 4. 云树闇闻韶:云和树在昏暗中似乎听到了韶乐(一种古代音乐)。 5. 引盖冲香积:用伞或车盖遮挡香气
【注释】 黄华:山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 镜台:指瀑布。 碧萝:深绿色的藤萝。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诗人登上华山,只见一片澄明的夕照,把四周空寂的山野景色渲染得更加明朗了。那飞鸟掠过树梢,好像在招唤游人;那飘散着香气的花丛,似乎在迎接着游人。 “云树迎飞盖”,是说山上林木苍翠,仿佛是迎接游人的车辆。“香花出梵林”,是说花中夹杂着香气,好像是佛教圣地。 “镜台仙迹绝”,是说瀑布像镜子一样
【解析】 1.游黄华:在黄华山游览。黄华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25公里的周至县西,为终南山的主峰,海拔2374米,山上松柏葱郁,奇石遍布。 2.乱云屯:指山间云雾缭绕如群马奔驰,形容山峰连绵起伏,云烟缭绕。 3.巉岩:险峻的岩石,这里形容山势陡峭。夏半始知春:指山中夏天的一半时间才感觉到春天的到来,比喻山高路远,难以攀登。 4.雨滋怪石叠生带:指山中雨水冲刷,使怪石层层叠起。
诗句原文: 五月黄华此复来,天清雨霁画图开。 珠帘不卷高欢殿,宝镜长悬王母台。 仙洞千秋深碧草,僧房随处满苍苔。 此身祇许闲中老,不向人间赋七哀。 注释与译文: - 五月黄华此复来,天清雨霁画图开: - 注释:在五月,黄华山的水再次到来,天气晴朗,雨后的天空如画一般展开。 - 译文:在五月,黄华山的水再次来临,天空清澈,雨后天空如画般展开。 - 珠帘不卷高欢殿,宝镜长悬王母台: - 注释
【解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从出发地出发,踏青堤到访好友,再至柳西小憩,最后归途饮酒题壁。游黄华:游览名胜黄华。委宛:纡回曲折的样子。过柳西:走过柳树旁的小溪。野卉无名:野花没有名字。迎客笑:迎接客人时开怀大笑。山禽如语:山鸟像人一样鸣叫。泉飞玉溜:泉水飞溅如同玉石流淌。穿云下:流过云层。水上丹崖:水边红色崖石。藉树低:依倚在树木旁边。还把一尊浇石壁:回来时用一杯酒浇在石壁上。题:题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