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口夜泊

醉客满船歌月明,隔江灯影逐人行。
帆冲雨脚回京口,钟送潮头打石城。
南渡衣冠愁北望,东皋箫鼓报西成。
桑田海水依然在,不管人间有变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京口夜泊》是一首元末明初的元曲,由汤式创作。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故园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2. 作者简介:汤式(约公元1327年—公元1397年),元末明初浙江宁波人,字叔大,号菊庄,又号湘遁子,晚年居西湖弁阳精舍,自号弁阳子。元末文学家,与杨维桢交好,诗名颇盛,与高则诚、刘时中合称“钱塘三杰”,其词多抒发亡国之哀和身世之悲,风格沉郁顿挫,语言清丽婉约,尤善抒写羁旅漂泊之情,对明清戏曲有较大影响。

  3. 作品鉴赏:在《庆东原·京口夜泊》中,诗人通过描写夜晚船停京口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漂泊无定、流离江湖的坎坷命运。诗中通过对京口夜晚环境的刻画,如城头的鼓声、江心的浪声、山顶的钟声,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景象,使思乡之情得以具象化。同时,“孤帆”、“孤灯”等意象的使用,也增强了诗中的孤寂与落寞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4. 艺术特色:汤式的这首《京口夜泊》在艺术上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语言清新自然,善于运用口语和俗语,使诗歌更加贴近百姓生活,易于为读者所接受;二是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诗人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安排诗歌内容,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的纵深感又有空间的广阔感;三是情感饱满,真挚动人。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和心理变化。

  5. 历史文化背景:《京口夜泊》作为汤式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文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也展现了元末明初社会转型期的历史风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元末明初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墨客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压力和个人命运的无常。在这样的背景下,汤式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共同心声。

《京口夜泊》作为汤式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了解元末明初社会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