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孙权求计于吕蒙。蒙曰:“吾料关某兵少,必不从大路而逃,麦城正北有险峻小路,必从此路而去。可令朱然引精兵五千,伏于麦城之北二十里;彼军至,不可与敌,只可随后掩杀。彼军定无战心,必奔临沮。却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于临沮山僻小路,关某可擒矣。今遣将士各门攻打,只空北门,待其出走。”权闻计,令吕范再卜之。卦成,范告曰:“此卦主敌人投西北而走,今夜亥时必然就擒。”权大喜,遂令朱然、潘璋领两枝精兵,各依军令埋伏去讫。
且说关公在麦城,计点马步军兵,止剩三百余人;粮草又尽。是夜,城外吴兵招唤各军姓名,越城而去者甚多。救兵又不见到。心中无计,谓王甫曰:“吾悔昔日不用公言!今日危急,将复何如?”甫哭告曰:“今日之事,虽子牙复生,亦无计可施也。”赵累曰:“上庸救兵不至,乃刘封、孟达按兵不动之故。何不弃此孤城,奔入西川,再整兵来,以图恢复?”公曰:“吾亦欲如此。”遂上城观之。见北门外敌军不多,因问本城居民:“此去往北,地势若何?”答曰:“此去皆是山僻小路,可通西川。”公曰:“今夜可走此路。。王甫谏曰:“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公曰:“虽有埋伏,吾何惧哉!”即下令马步官军:严整装束,准备出城。甫哭曰:“君侯于路,小心保重!某与部卒百余人,死据此城;城虽破,身不降也!专望君侯速来救援!”公亦与泣别。遂留周仓与王甫同守麦城,关公自与关平、赵累引残卒二百余人,突出北门。关公横刀前进,行至初更以后,约走二十余里,只见山凹处,金鼓齐鸣,喊声大震,一彪军到,为首大将朱然,骤马挺枪叫曰:“云长休走!趁早投降,免得一死!”公大怒,拍马轮刀来战。朱然便走,公乘势追杀。一棒鼓响,四下伏兵皆起。公不敢战,望临沮小路而走,朱然率兵掩杀。关公所随之兵,渐渐稀少。走不得四五里,前面喊声又震,火光大起,潘璋骤马舞刀杀来。公大怒,轮刀相迎,只三合,潘璋败走。公不敢恋战,急望山路而走。背后关平赶来,报说赵累已死于乱军中。关公不胜
三国演义 · 第七十七回 ·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罗贯中创作。小说通过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展现了众多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其中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便是其中之一。
这一章主要描绘了关羽在麦城被围困时的困境。关羽,字云长,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以忠义闻名于世。然而,在第七十七回中,他所在的麦城被东吴将领吕蒙和潘璋包围,形势岌岌可危。在这一章节中,作者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示了关羽面对绝境时的英勇与智慧。
这一章还揭示了关羽的神威以及其对曹操的影响。关羽虽然最终战死,但他的形象却深入人心,成为了忠义的象征。同时,曹操在得知关羽阵亡的消息后,感到无比的安慰,认为“关公已死,吾夜眠贴席矣。”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曹操对关羽的崇敬之情。
这一章也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孙权求计于吕蒙,表明东吴方面已经察觉到了关羽的困境。而吕蒙的分析准确,指出了关羽必然不会选择大路逃生,从而推测出他的去向。这一情节不仅展示了吕蒙的军事才智,也反映了当时战争策略的智慧和谋略。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展现了三国时期的一段传奇故事。它不仅是对关羽英勇无畏精神的颂扬,也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深刻反思和艺术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