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报张昭自建业而来。权召入问之。昭曰:“今主公损了关公父子,江东祸不远矣!此人与刘备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刘备已有两川之兵;更兼诸葛亮之谋,张、黄、马、赵之勇。备若知云长父子遇害,必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恐东吴难与敌也。”权闻之大惊,跌足曰:“孤失计较也!似此如之奈何?”昭曰:“主公勿忧。某有一计,令西蜀之兵不犯东吴,荆州如磐石之安。”权问何计。昭曰:“今曹操拥百万之众,虎视华夏,刘备急欲报仇,必与操约和。若二处连兵而来,东吴危矣。不如先遣人将关公首级,转送与曹操,明教刘备知是操之所使,必痛恨于操,西蜀之兵,不向吴而向魏矣。吾乃观其胜负,于中取事。此为上策。”
权从其言,随遣使者以木匣盛关公首级,星夜送与曹操。时操从摩陂班师回洛阳,闻东吴送关公首级至,喜曰:“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阶下一人出曰:“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操视之,乃主簿司马懿也。操问其故,懿曰:“昔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东吴害了关公,惧其复仇,故将首级献与大王,使刘备迁怒大王,不攻吴而攻魏,他却于中乘便而图事耳。”操曰:“仲达之言是也。孤以何策解之?”懿曰:“此事极易。大王可将关公首级,刻一香木之躯以配之,葬以大臣之礼;刘备知之,必深恨孙权,尽力南征。我却观其胜负!蜀胜则击吴,吴胜则击蜀。二处若得一处,那一处亦不久也。”操大喜,从其计,遂召吴使入。呈上木匣,操开匣视之,见关公面如平日。操笑曰:“云长公别来无恙!”言未讫,只见关公口开目动,须发皆张,操惊倒。众官急救,良久方醒,顾谓众官曰:“关将军真天神也!”吴使又将关公显圣附体、骂孙权追吕蒙之事告操。操愈加恐惧,遂设牲醴祭祀,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南门外,令大小官员送殡,操自拜祭,赠为荆王,差官守墓;即遣吴使回江东去讫。却说汉中王自东川回成都,法正奏曰:“王上先夫人去世;孙夫人又南归。未必再来。人伦之道,不可废也,必纳王妃,以襄内政。”汉中王从之,法正复奏曰:“吴懿有一妹,美而且贤。尝闻有相者,相此女后必大贵。先曾许刘焉之子刘瑁,瑁早夭。其女至今寡居,大王可纳之为妃。”汉中王曰:“刘瑁与我同宗,于理不可。”法正曰:“论其亲疏,何异晋文之与怀嬴乎?”汉中王乃依允,遂纳吴氏为王妃。后生二子:长刘永,字公寿;次刘理,字奉孝。
诗句:忽报张昭自建业而来,权召入问之,昭曰:“今主公损了关公父子,江东祸不远矣!此人与刘备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死。” 译文: 忽然有人报告说张昭从建业来到这里,孙权召他进来询问。张昭说:“现在主公失去了关羽父子,东吴的灾祸不远了。这个人在与刘备在桃园结为兄弟的时候,发誓要与刘备生死与共。现在刘备已经有了两川的军队;再加上诸葛亮的智谋,张、黄、马、赵的勇敢。刘备知道关羽父子被害,一定会发动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恐怕东吴难以抵挡他的进攻。”孙权听闻后大吃一惊,跺脚说:“我失去了算计!像这样的情况怎么办?”张昭说:“主公不要担心。我有一个计策,可以让西蜀的军队不侵犯东吴,荆州就像磐石一样稳定。”孙权问他有什么计策。张昭说:“现在曹操拥兵百万,虎视华夏,刘备急于报仇,一定和曹操结盟。如果两国联合进攻,东吴就危险了。我们不如先派人将关羽的首级,转送给曹操,让刘备知道他是被曹操所派的人杀害的,一定会对曹操恨之入骨,西蜀的军队就不会再向吴国进发,而会转向魏国。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中取利。这是最好的策略。”** 赏析:
这段诗中描绘了三国时期的一场政治角力和军事谋略。首先,张昭的计策是孙权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应对刘备可能的复仇行动。通过将关羽的首级转交给曹操,孙权试图消除这个潜在威胁,同时也利用曹操来打击刘备。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策略,通过转移敌人的注意力来保护自己。然而,这种计策也带来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因为曹操可能会因此产生疑虑或敌意,这反而增加了东吴的风险。
诗中还提到了曹操和司马懿的策略。两人的对话揭示了双方在这场政治游戏中的策略性和深思熟虑。曹操虽然得到了假的关羽首级,但他并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等待时机。而司马懿则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极具智慧的计划——将关羽的尸体刻成香木之躯,以此来迷惑刘备并进一步操纵局势。这是一种心理战术,通过制造假象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中的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生动再现,也是对古代政治斗争的深刻剖析。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中,人们是如何运用智慧和策略来应对各种复杂的局势和挑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