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晋将王浚,扬帆而行,过三山,舟师曰:「风波甚急,船不能行;且待风势少息行之。」浚大怒。拔剑叱之曰:「吾目下欲取石头城,何言住耶!」遂擂鼓大进。吴将张象引从军请降。浚曰:「若是真降,便为前部立功。」象回本船,直至石头城下,叫开城门,接入晋兵。孙皓闻晋兵入城,欲自刎。中书令胡冲、光禄勋薛莹奏曰:「陛下何不效安乐公刘禅乎?」皓从之,亦舆榇自缚,率诸文武,诣王浚军前归降。浚释其缚,焚其榇,以王礼待之。唐人有诗叹曰: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歌逐句释义:

  • 王浚楼船下益州:西晋将领王浚乘坐战舰离开益州,象征着他的强大和迅速的行动。这里的“益州”指当时的蜀地,位于现在的四川一带。王濬作为晋益州刺史,他的行动代表着晋朝的军事扩张。

  • 金陵王气黯然收:在古代,“金陵”是指今天的南京,它是东吴的都城,有着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地位。这里用“王气”来形容南京的重要性,当王浚的舰队抵达时,曾经显赫一时的金陵王气瞬间消失,象征着东吴的覆灭。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令人在水中悬挂巨大的铁链来阻挡王潜的船只,但最终失败。这里的“千寻”指的是非常长的一段距离,而“铁锁”则是指用来固定船只的铁索。通过这个细节,诗人描绘了东吴在面对晋军的强大攻势时的无力抵抗。

  • 一片降幡出石头:当西晋军队攻破石头城,孙皓被迫投降后,他带着自己的御旗(即“降幡”)来到王潜的军营门前。这里的“降幡”是东吴的象征,也是其政权的象征。通过这个场景,诗人表达了东吴的最终覆灭和西晋的胜利。

诗句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示了国家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以及战争的残酷。通过具体的战争场面——如“千寻铁锁沉江底”和“一片降幡出石头”的描述,诗人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激烈,也表达了对历史兴亡更迭的深刻感慨。这种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对比,使得全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哲理意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