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东吴四州八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榖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皆归大晋。大事已定,出榜安民,尽封府库仓廪。次日,陶浚兵不战自溃。琅琊王司马胄并王戎大兵皆至;见王浚成了大功,心中欣喜。次日,杜预亦至,大犒三军,开仓赈济吴民,于是吴民安堵。惟有建平太守吴彦,拒城不下,闻吴亡乃降。王浚上表报捷,朝廷闻吴已平,君臣皆贺上寿。晋主执杯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骠骑将军孙秀退朝,向南面哭曰:「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却说王浚班师,迁吴主孙皓赴洛阳面君。皓登殿稽首以见晋帝。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帝大笑。贾充问皓曰:「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皓曰:「人臣弑君及奸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帝封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宰辅皆封列侯。丞相张悌阵亡,封其子孙。封王浚为辅国大将军。其馀各加封赏。
三国演义 第一百二十回 ·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统
于是东吴四州八十三郡,三百一十三县,户口五十二万三千,官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老幼二百三十万,米榖二百八十万斛,舟船五千馀艘,后宫五千馀人,皆归大晋。
大事已定,出榜安民,尽封府库仓廪。次日,陶浚兵不战自溃。琅琊王司马胄并王戎大兵皆至;见王浚成了大功,心中欣喜。次日,杜预亦至,大犒三军,开仓赈济吴民,于是吴民安堵。惟有建平太守吴彦,拒城不下,闻吴亡乃降。王浚上表报捷,朝廷闻吴已平,君臣皆贺上寿。晋主执杯流涕曰:「此羊太傅之功也,惜其不亲见之耳!」骠骑将军孙秀退朝,向南面哭曰:「昔讨逆壮年,以一校尉创立基业,今孙皓举江南而弃之,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却说王浚班师,迁吴主孙皓赴洛阳面君。皓登殿稽首以见晋帝。帝赐坐曰:「朕设此座以待卿久矣。」皓对曰:「臣于南方,亦设此座以待陛下。」帝大笑。贾充问皓曰:「闻君在南方,每凿人眼目,剥人面皮,此何等刑耶?」皓曰:「人臣弑君及奸佞不忠者,则加此刑耳。」充默然甚愧。帝封皓为归命侯,子孙封中郎,随降宰辅皆封列侯。丞相张悌阵亡,封其子孙。封王浚为辅国大将军。其馀各加封赏。
译文:
《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中描述的是东吴的灭亡和晋国的胜利。在这一过程中,王浚成功地平定了东吴,使得晋朝得以统一三国,实现了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转折。这一章节中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英雄的英勇,还体现了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之间的较量。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叙述,作者罗贯中向读者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文化反思——无论在任何时代,正义终将战胜邪恶。通过这样的叙事手法,他不仅让读者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更激发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对正义的追求。
赏析:
本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篇重要篇章,描绘了东吴末代君主孙皓被晋国所灭的历史事件,展示了战争带来的毁灭与和平的可贵。其中,王浚的英勇表现尤为突出,他不仅成功平定了东吴,还得到了晋武帝的高度赞扬。此外,杜预的智谋和勇敢也是本回的重要人物。他们共同为晋朝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智慧与勇气。
通过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对于和平与安宁的向往。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坚持正义,勇于担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此外,本回还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一些特殊刑罚,如“凿眼目”、“剥面皮”,这些细节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紧张感,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本回不仅是对三国时期历史的回顾,更是对人性、勇气和智慧的深刻探讨。它让我们思考如何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正义,勇于承担,最终实现和平与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