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两川之民,欣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
建兴三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建宁太守雍闿,乃汉朝什方侯雍齿之后,今结连孟获造反。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巂郡太守高定,二人献了城。止有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现今雍闿、朱褒、高定三人部下人马,皆与孟获为向导官,攻打永昌郡。今王伉与功曹吕凯,会集百姓,死守此城,其势甚急。孔明乃入朝奏后主曰:“臣观南蛮不服,实国家之大患也。臣当自领大军,前去征讨。”后主曰“东有孙权,北有曹丕,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来攻,如之奈何?”孔明曰:“东吴方与我国讲和,料无异心;若有异心,李严在白帝城,此人可当陆逊也。曹丕新败,锐气已丧,未能远图;且有马超守把汉中诸处关口,不必忧也。臣又留关兴、张苞等分两军为救应,保陛下万无一失。今臣先去扫荡蛮方,然后北伐,以图中原,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后主曰:“朕年幼无知,惟相父斟酌行之。”言未毕,班部内一人出曰:“不可!不可!”众视之,乃南阳人也,姓王,名连,字文仪,现为谏议大夫。连谏曰:“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且雍闿等乃疥癣之疾,丞相只须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孔明曰:“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
王连再三苦劝,孔明不从。是日,孔明辞了后主,令蒋琬为参军,费祎为长史,董厥、樊建二人为掾史;赵云、魏延为大将,总督军马;王平、张翼为副将;并川将数十员:共起川兵五十万,前望益州进发。忽有关公第三子关索,入军来见孔明曰:“自荆州失陷,逃难在鲍家庄养病。每要赴川见先帝报仇,疮痕未合,不能起行。近已安痊,打探得系吴仇人已皆诛戮,径来西川见帝,恰在途中遇见征
三国演义 · 第八十七回 ·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的罗贯中创作。小说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的历史风云,主要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蜀、魏、吴三国之间的关系。以下是对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的具体介绍:
内容概述:第八十七回主要叙述了诸葛丞相在建兴三年(225年)时,由于益州飞报称蛮王孟获大起十万蛮兵犯境侵掠,诸葛丞相决定亲率大军前往讨伐孟获。此役被称为“抗天兵”,是诸葛亮北伐的开始。
人物介绍:在这一回中,诸葛丞相即指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以其智慧和忠诚著称。《三国演义》中的其他重要人物如孟获、雍闿等也在此篇章中有所体现,共同构成了这一章的历史背景和情节发展。
文化意义:《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它通过生动的人物塑造和复杂的情节设置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此外,它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不仅是一段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是一次文学上的展示,通过这一回,可以看到诸葛亮作为一位伟大领导者的形象,以及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