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即引部将鄂焕并本部兵,杀奔朱褒营来。比及离寨约有十里,山后一彪军到,乃朱褒也。褒见高定军来,慌忙与高定答话。定大骂曰:“汝如何写书与诸葛丞相处,使反间之计害吾耶?”褒目瞪口呆,不能回答。忽然鄂焕于马后转过,一戟刺朱褒于马下。定厉声而言曰:“如不顺者皆戮之!”于是众军一齐拜降。定引两部军来见孔明,献朱褒首级于帐下。孔明大笑曰:“吾故使汝杀此二贼,以表忠心。”遂命高定为益州太守,总摄三郡;令鄂焕为牙将。三路军马已平。
于是永昌太守王伉出城迎接孔明。孔明入城已毕,问曰:“谁与公守此城,以保无虞?”伉曰:“某今日得此郡无危者,皆赖永昌不韦人,姓吕,名凯,字季平。皆此人之力。”孔明遂请吕凯至。凯入见,礼毕。孔明曰:“久闻公乃永昌高士,多亏公保守此城。今欲平蛮方,公有何高见?”吕凯遂取一图,呈与孔明曰:“某自历仕以来,知南人欲反久矣,故密遣人入其境,察看可屯兵交战之处,画成一图,名曰《平蛮指掌图》。今敢献与明公。明公试观之,可为征蛮之一助也。”孔明大喜,就用吕凯为行军教授,兼向导官。于是孔明提兵大进,深入南蛮之境。正行军之次,忽报天子差使命至。孔明请入中军,但见一人素袍白衣而进,乃马谡也——为兄马良新亡,因此挂孝。——谡曰:“奉主上敕命,赐众军酒帛。”孔明接诏已毕,依命一一给散,遂留马谡在帐叙话。孔明问曰:“吾奉天子诏,削平蛮方;久闻幼常高见,望乞赐教。”谡曰:“愚有片言,望丞相察之;南蛮恃其地远山险,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叛。丞相大军到彼,必然平服;但班师之日,必用北伐曹丕;蛮兵若知内虚,其反必速。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丞相但服其心足矣。”孔明叹曰:“幼常足知吾肺腑也!”于是孔明遂令马谡为参军,即统大兵前进。却说蛮王孟获,听知孔明智破雍闿等,遂聚三洞元帅商议。第一洞乃金环三结元帅,第二洞乃董荼那元帅,第三洞乃阿会喃元帅。三洞元帅入见孟获。获曰:“今诸葛丞相领大军来侵我境界,不得不并力敌之。汝三人可分兵三路而进。如得胜者,便为洞主。”于是分金环三结取中路,董荼那取左路,阿会喃取右路:各引五万蛮兵,依令而行。
诗句
高定即引部将鄂焕并本部兵,杀奔朱褒营来。比及离寨约有十里,山后一彪军到,乃朱褒也。
译文:高定立即带领手下的将领鄂焕和本部兵马,奔袭朱褒的营地而来。等他们距离寨子大约还有十公里的时候,突然山后面一队人马赶到了,原来是朱褒的军队。
注释:此句描述了三国时期的战争场景,其中“比及”意为“等到”。
诗句
褒见高定军来,慌忙与高定答话。
译文:朱褒看到高定的军队来了,急忙上前与高定对话。
注释:此句描绘了朱褒在紧张局势下的反应。
赏析:本段描述的是高定率领部下进攻朱褒的大本营时,朱褒在慌乱之中与高定对话的场景。通过这种紧张的对峙,展示了战场上的紧迫和士兵之间的相互关系。
诗句
定大骂曰:“汝如何写书与诸葛丞相处,使反间之计害吾耶?”
译文:高定大声斥责道:“你为什么要给诸葛亮写信,使他用反间之计陷害我们?”
注释:此句表现了高定对朱褒行为的强烈反感和愤怒。
赏析:这段对话揭示了战争背后的权谋和背叛,高定指责朱褒使用诡计伤害自己,反映了当时战场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诗句
忽然鄂焕于马后转过,一戟刺朱褒于马下。
译文:突然,鄂焕从马后面转过来,一戟刺穿了朱褒的身体,将他从马背上挑了下来。
注释:此句描绘了战斗中的紧张时刻,鄂焕英勇地完成了刺杀行动。
赏析:这段描写展现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和士兵的英勇行为。鄂焕的果断行动为高定赢得了胜利。
诗句
定厉声而言曰:“如不顺者皆戮之!”于是众军一齐拜降。
译文:高定厉声说:“如果不顺从的一律杀掉!”于是所有的军队一起向朱褒投降。
注释:此句描述了高定以严刑峻法震慑敌军的情景,强调了他作为指挥官的权威和决断力。
赏析:这段描述展现了高定的强硬态度和军事策略。他的坚决和果断使得敌人屈服,体现了古代战争中指挥者的重要性。
诗句
定引两部军来见孔明,献朱褒首级于帐下。
译文:高定带领两支队伍前来见孔明,并将朱褒的人头献给了帐下的军师。
注释:此句描述了高定为了表达忠诚而采取的行动。
赏析:这段描述了高定对军师孔明表示忠诚的过程,以及他如何通过军事行动来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诗句
孔明大笑曰:“吾故使汝杀此二贼,以表忠心。”遂命高定为益州太守,总摄三郡;令鄂焕为牙将。
译文:诸葛亮大笑说:“我故意让你杀了这两个奸贼,以证明你的忠心。”于是命令高定为益州的太守,统领三郡;任命鄂焕为牙将。
注释:此句表达了诸葛亮对于高定忠诚的认可和奖赏。
赏析:这段描述了诸葛亮对高定忠诚的肯定和对他军事行动的奖励,展现了领导者对下属的鼓励和支持。
诗句
三路军马已平。
译文:三路敌军已经平定。
注释:此句总结了高定军事行动的成功结果。
赏析:这段描述了高定成功平定三路敌军的情况,突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