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两川之民,欣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
建兴三年,益州飞报: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建宁太守雍闿,乃汉朝什方侯雍齿之后,今结连孟获造反。牂牁郡太守朱褒、越巂郡太守高定,二人献了城。止有永昌太守王伉不肯反。现今雍闿、朱褒、高定三人部下人马,皆与孟获为向导官,攻打永昌郡。今王伉与功曹吕凯,会集百姓,死守此城,其势甚急。孔明乃入朝奏后主曰:“臣观南蛮不服,实国家之大患也。臣当自领大军,前去征讨。”后主曰“东有孙权,北有曹丕,今相父弃朕而去,倘吴、魏来攻,如之奈何?”孔明曰:“东吴方与我国讲和,料无异心;若有异心,李严在白帝城,此人可当陆逊也。曹丕新败,锐气已丧,未能远图;且有马超守把汉中诸处关口,不必忧也。臣又留关兴、张苞等分两军为救应,保陛下万无一失。今臣先去扫荡蛮方,然后北伐,以图中原,报先帝三顾之恩,托孤之重。”后主曰:“朕年幼无知,惟相父斟酌行之。”言未毕,班部内一人出曰:“不可!不可!”众视之,乃南阳人也,姓王,名连,字文仪,现为谏议大夫。连谏曰:“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丞相秉钧衡之重任,而自远征,非所宜也。且雍闿等乃疥癣之疾,丞相只须遣一大将讨之,必然成功。”孔明曰:“南蛮之地,离国甚远,人多不习王化,收伏甚难,吾当亲去征之。可刚可柔,别有斟酌,非可容易托人。”
诗句释义与译文:诸葛丞相亲自决断,百姓安居乐业,连年丰收,军需器械完备。
诸葛亮(孔明),字孔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发明家,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的智慧和才能在《三国演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第八十七回是《三国演义》中的一篇重要章节,讲述了诸葛亮亲自南征,平定南蛮王孟获叛乱的故事。
诸葛亮在成都处理政务时,事无大小都亲自决断,体现了他的勤勉和严谨。两川之民生活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充分说明了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的生活。同时,连年的丰收使得老幼都能吃饱肚子,歌颂生活的美好。当雍闿等人起兵侵犯边境时,诸葛亮果断决定亲自出征。他派遣使者到东吴请求讲和,并留下关兴、张苞等将领分两路军队进行救援,确保了后方的安全。此外,他还通过反间计成功地使雍闿等人内部分裂。最终,在与魏延、赵云等人的配合下,诸葛亮成功平定了南蛮叛乱,维护了国家的安宁。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赞颂,也是对国家大义的体现。他在治理国家方面展现出的才能和智慧,以及他在外交策略上的灵活运用,都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名相的卓越才能。在现代社会中,诸葛亮的形象依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人们追求卓越、不畏困难的榜样。
诸葛亮的故事也启示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能力,还需要具备远见卓识和冷静的判断力。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勇气和决心去克服它们,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通过对《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不仅在于其个人的才华,更在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担当。他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进取,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同时,诸葛亮的形象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