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惊讶间,忽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溅湿龙袍,大船将覆。曹真慌令文聘撑小舟急来救驾。龙舟上人立站不住。文聘跳上龙舟,负丕下得小舟,奔入河港。忽流星马报道:“赵云引兵出阳平关,径取长安。”丕听得,大惊失色,便教回军。众军各自奔走。背后吴兵追至。丕传旨教尽弃御用之物而走。龙舟将次入淮,忽然鼓角齐鸣,喊声大震,刺斜里一彪军杀到:为首大将,乃孙韶也。魏兵不能抵当,折其大半,淹死者无数。诸将奋力救出魏主。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里,淮河中一带芦苇,预灌鱼油,尽皆火着;顺风而下,风势甚急,火焰漫空,绝住龙舟。丕大惊,急下小船傍岸时,龙舟上早已火着。丕慌忙上马。岸上一彪军杀来;为首一将,乃丁奉也。张辽急拍马来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却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军无数。背后孙韶、丁奉夺得马匹、车仗、船只、器械,不计其数。魏兵大败而回。吴将徐盛全获大功,吴王重加赏赐。张辽回到许昌,箭疮迸裂而亡,曹丕厚葬之,不在话下。却说赵云引兵杀出阳平关之次,忽报丞相有文书到,说益州耆帅雍闿结连蛮王孟获,起十万蛮兵,侵掠四郡;因此宣云回军,令马超坚守阳平关,丞相欲自南征。赵云乃急收兵而回。此时孔明在成都整饬军马,亲自南征。正是:方见东吴敌北魏,又看西蜀战南蛮。

译文:

却说东吴陆逊自退魏兵之后,吴王拜逊为辅国将军、江陵侯,领荆州牧。自此军权皆归于逊。张昭、顾雍启奏吴王,请自改元。权从之,遂改为黄武元年。忽报魏主遣使至。权召入。使命陈说:“蜀前使人求救于魏,魏一时不明,故发兵应之; 今已大悔,欲起四路兵取川,东吴可来接应。若得蜀土,各分一半。”权闻言,不能决,乃问于张昭、顾雍等。昭曰:“陆伯言极有高见,可问之。”权即召陆逊至。逊奏曰:“曹丕坐镇中原,急不可图,今若不从,必为仇矣。臣料魏与吴皆无诸葛亮之敌手。今且勉强应允,整军预备,只探听四路如何:若四路兵胜,川中危急,诸葛亮首尾不能救,主上则发兵以应之,先取成都,深为上策;如四路兵败,别作商议。”权从之,乃谓魏使曰:“军需未办,择日便当起程。”使者拜辞而去。

赏析:

此回叙述了曹操派徐盛攻打东吴,孙权派遣吕蒙救援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在这场战役中,东吴军队表现出色,成功地抵御了徐盛的进攻。与此同时,孙权也对西蜀进行了援助,使得蜀汉和东吴的关系更加牢固。通过这些事件的叙述,展现了三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战略斗争,同时也展示了人物们的英勇和智慧。

诗句:

  1. 曹操曾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这种豪迈的气概让人不禁为之折服。
  2. 孙权在得知魏国使者的到来后,立即召见了陆逊等人进行商议对策,显示出他作为一位君主的聪明和果断。
  3. 赵云的英勇表现,如“一将守关,万夫莫开”的形象描绘了他的忠诚和勇敢,成为后世赞美的对象。
  4. 邓芝被描述为“又结怨于西蜀”,这也反映了当时国际政治关系的复杂性。

相关人物介绍:

  • 陆逊:东吴的著名军事家和将领,以其智谋著称。在这场战役中,他的策略和判断力为东吴赢得了胜利。
  • 吕蒙:东吴名将,以勇猛善战著称。他在救援东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了军人的责任和勇气。
  • 邓芝:蜀汉派遣的代表,其角色是作为谈判者和解释者出现,试图平息双方的紧张关系。
  • 张温:曹丕时期的官员,因在辩论中言辞犀利而被曹操所赏识。
  • 秦宓:曹魏时期的官员,因其出色的辩论技巧而受到曹操的称赞。
  • 徐盛:东吴将领,以其勇猛善战闻名。在这次战役中,他成功抵御了东吴军队的进攻。
  • 曹丕:曹魏的皇帝,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 诸葛亮:蜀汉的丞相,以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著称。他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对三国时期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东吴,三国,陆逊,吕蒙,邓芝,张温,曹丕,诸葛亮,徐盛,蜀汉,火攻,阳平关

备注:

本段文本基于《三国演义》第八十六回的内容进行了翻译和解读。《三国演义》是一部反映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历史的长篇小说,作者罗贯中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描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人物性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