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吴王留住邓芝,集多官问曰:“孤掌江南八十一州,更有荆楚之地,反不如西蜀偏僻之处也。蜀有邓芝,不辱其主;吴并无一人入蜀,以达孤意。”忽一人出班奏曰:“臣愿为使。”众视之,乃吴郡吴人,姓张,名温,字惠恕,现为中郎将。权曰:“恐卿到蜀见诸葛亮,不能达孤之情。”温曰:“孔明亦人耳,臣何畏彼哉?”权大喜,重赏张温,使同邓芝入川通好。却说孔明自邓芝去后,奏后主曰:“邓芝此去,其事必成。吴地多贤,定有人来答礼。陛下当礼貌之,令彼回吴,以通盟好。吴若通和,魏必不敢加兵于蜀矣。吴、魏宁靖,臣当征南,平定蛮方,然后图魏。魏削则东吴亦不能久存,可以复一统之基业也。”后主然之。
忽报东吴遣张温与邓芝入川答礼。后主聚文武于丹墀,令邓芝、张温入。温自以为得志,昂然上殿,见后主施礼。后主赐锦墩,坐于殿左,设御宴待之。后主但敬礼而已。宴罢,百官送张温到馆舍。次日,孔明设宴相待。孔明谓张温曰:“先帝在日,与吴不睦,今已晏驾。当今主上,深慕吴王,欲捐旧忿,永结盟好,并力破魏。望大夫善言回奏。”张温领诺。酒至半酣,张温喜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
诗句
- “于是吴王留住邓芝,集多官问曰”: 此处描述了吴王孙权留住了诸葛忠的事迹。
- “孤掌江南八十一州”,“更有荆楚之地”: 这里指的是孙权拥有江南和荆州等地区的政权。
- “蜀有邓芝,不辱其主;吴并无一人入蜀,以达孤意。”: 表达了孙权对诸葛亮的信任,以及他对诸葛亮不能到自己那里表示遗憾。
- “忽一人出班奏曰”:“臣愿为使。”: 这里提到的是张温主动请求出使蜀国。
- “恐卿到蜀见诸葛亮,不能达孤之情。”: 孙权担忧张温去蜀国无法传达自己的心意。
- “孔明亦人耳,臣何畏彼哉?”: 表达了张温对诸葛亮的轻视和自信,认为可以轻易地与诸葛亮沟通。
- “重赏张温,使同邓芝入川通好”。:“使同邓芝入川通好”: 孙权为了鼓励张温,给予了他奖励,让他跟随邓芝进入蜀国建立友好关系。
译文
孙权(吴王)留居邓芝,召集众多官员询问:“我独自管理江南八十一州,再加上荆州等地,反而不如西蜀偏僻地区呢。蜀国有邓芝,没有辱没他的国君;吴国却没有一个人能前往蜀国,以此来表达我的心愿。”忽然有一位官员站起奏道:“臣愿意出使蜀国。”众人看时,此人原来是吴郡吴县人,姓张,名温,字惠恕,现担任中郎将。孙权说:“恐怕你到了蜀国见了诸葛亮,不能传达我的心意。”张温回答:“诸葛亮也是人,我有什么可畏惧的呢?”孙权非常高兴,重重奖赏张温,让他随邓芝一起前往蜀国建立友好关系。
在邓芝离开后,孔明向后主报告:“邓芝这一去,一定能够成功。吴地有许多贤才,一定会有人前来答礼。陛下应当礼貌对待他们,让他们返回吴国,以此达成盟约。如果吴国和蜀国结盟,魏国必定不敢再对蜀国用兵。吴、魏两国相安无事后,我将征伐南蛮,平定各地,然后再图谋魏国。魏国一旦被削弱,东吴也无法长久存立,可以恢复一统天下的事业。”后主认同这个说法。
突然传来消息,东吴派遣张温与邓芝一同前往蜀国答礼。后主聚集文武百官来到殿堂,命令邓芝、张温和他们一同前往。张温自以为这次出行可以得志,昂然上殿向后主行礼。后主赐给锦墩,让张温坐在殿左,设下御宴招待他。然而后主只是敬礼而已。宴会结束之后,百官护送张温回到馆舍。第二天,孔明设宴迎接他。孔明对张温说:“先帝在世时,与吴国不睦,现在已经去世了。当今主上非常仰慕吴王,想要消除旧怨,永远缔结友好同盟,共同击败魏国。望大夫好好陈述回奏。”张温领受了诺言。酒至半酣,张温喜笑自若,颇有傲慢之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三国时代的一场重要的外交事件。孙权为了实现与蜀国的友好关系,派了使者张温前往蜀国。在宴会上,张温表现出自信和傲慢的态度,而孔明则通过劝酒的方式试图缓和气氛,希望张温能够如实回奏。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戏剧性和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