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皆拜谢而去;回到本寨,入见高定,说知此事。定乃密遣人去雍闿寨中探听,却有一般放回的人,言说孔明之德;因此雍闿部军,多有归顺高定之心。虽然如此,高定心中不稳,又令一人来孔明寨中探听虚实。被伏路军捉来见孔明。孔明故意认做雍闿的人,唤入帐中问曰:“汝元帅既约下献高定、朱褒二人首级,因何误了日期?汝这厮不精细,如何做得细作!”军士含糊答应。孔明以酒食赐之,修密书一封,付军士曰:“汝持此书付雍闿,教他早早下手,休得误事。”细作拜谢而去,回见高定,呈上孔明之书,说雍闿如此如此。定看书毕,大怒曰:“吾以真心待之,彼反欲害吾,情理难容!”便唤鄂焕商议。焕曰:“孔明乃仁人,背之不祥。我等谋反作恶,皆雍闿之故;不如杀闿以投孔明。”定曰:“如何下手?”焕曰:“可设一席,令人去请雍闿。彼若无异心,必坦然而来;若其不来,必有异心。我主可攻其前,某伏于寨后小路候之;闿可擒矣。”高定从其言,设席请雍闿。闿果疑前日放回军士之言,惧而不来。是夜高定引兵杀投雍闿寨中。原来有孔明放回免死的人,皆想高定之德,乘时助战。雍闿军不战自乱。闿上马望山路而走。行不二里,鼓声响处,一彪军出,乃鄂焕也:挺方天戟,骤马当先。雍闿措手不及,被焕一戟刺于马下,就枭其首级。闿部下军士皆降高定。定引两部军来降孔明,献雍闿首级于帐下。孔明高坐于帐上,喝令左右推转高定,斩首报来。定曰:“某感丞相大恩,今将雍闿首级来降,何故斩也?”孔明大笑曰:“汝来诈降。敢瞒吾耶!”定曰:“丞相何以知吾诈降?”孔明于匣中取出一缄,与高定曰:“朱褒已使人密献降书,说你与雍闿结生死之交,岂肯一旦便杀此人?吾故知汝诈也。”定叫屈曰:“朱褒乃反间之计也。丞相切不可信!”孔明曰:“吾亦难凭一面之词。汝若捉得朱褒,方表真心。”定曰:“丞相休疑。某去擒朱褒来见丞相,若何?”孔明曰:“若如此,吾疑心方息也。”

诗句:
三国演义 · 第八十七回 · 征南寇丞相大兴师 抗天兵蛮王初受执

译文:
《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诸葛亮北伐时,征讨南寇的大将军诸葛孔明亲自挂帅出征。在与南蛮王孟获交战中,孟获被生擒,但孟获并不服输,坚持要与诸葛亮对质,最后在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下,孟获终于心悦诚服,甘愿归降。同时,孟获部下的将领也纷纷向诸葛孔明投降。

注释:

  • 《三国演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 第八十七回:这是该小说的第八十七个章节标题。
  • 征南寇:指诸葛亮为平定南方的叛乱而进行的军事征战。
  • 丞相:这里指的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丞相——诸葛亮。
  • 大兴师:指大规模组织军队。
  • 抗天兵:指对抗强大的敌人。
  • 蛮王初受执:孟获是南蛮地区的首领,初次被诸葛亮生擒。
  • 众皆拜谢而去:孟获的部下都向诸葛亮表示尊敬和感激后离开了。
  • 入见高定:孟获回到自己的营地后去见高定。
  • 说知此事:告知了孟获发生的事情。
  • 雍闿:南蛮部落酋长,孟获的部下。
  • 放回的人:被孟获释放并带回南蛮的士兵。
  • 误了日期:未能按约定时间献上高定等人首级。
  • 汝这厮不精细:指士兵粗心大意。
  • 细作:密探或间谍。
  • 雍闿的谋反:指雍闿策划反抗蜀汉的行动。
  • 背之不祥:形容做坏事会招致不好的后果。
  • 杀闿以投孔明:指杀掉雍闿来讨好诸葛亮。
  • 某主可攻其前,某伏于寨后小路候之:鄂焕提出一个计策,自己埋伏在后方小路,等待机会攻击雍闿。
  • 放回免死的人:那些被释放的士兵可能出于感恩心理帮助蜀汉作战。
  • 乘时助战:利用时机帮助蜀汉作战。
  • 自乱:指混乱。
  • 枭其首级:斩首示众,即杀了雍闿。
  • 诈降:假装投降。
  • 切不可信:绝对不能轻信。
  • 捉得朱褒:抓到朱褒,可能是一个陷阱或是计谋。
  • 切莫信一面之词:不能只听一方面的话。
  • 若如此:如果你能捉住朱褒。

赏析:
这段描述了诸葛亮在征讨南蛮时,孟获被生擒并最终归降的过程。诸葛亮通过智慧和谋略使得原本桀骜不驯的孟获屈服,展现了他的军事才华和政治家的一面。同时,这段文字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战争中的策略运用和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忠诚与背叛的主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