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落霜清白苎城,暮砧才动旅魂惊。
揽衣力尽秋星影,访旧听残邻笛声。
画手有神同鹤瘗,诗坛无主散鸥盟。
青溪一曲红桥路,今日何人肯好名。
华亭杂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华亭杂感”是一篇文学作品。它由清代诗人张岱创作,是其《陶庵梦忆》中的一篇文章。’华亭杂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州园林和城市生活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与文人墨客交往的生活体验。这篇文章不仅体现了作者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文关怀。
- 作者简介:张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号陶庵、蝶庵居士,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他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文人,擅长诗文、书画,对古代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他一生游历广泛,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 作品风格:’华亭杂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善于用诗性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在描绘景色时,张岱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景物生动且富有层次。例如,他提到“小园深处,柳丝袅娜,花影婆娑”,通过这些细腻的描述,读者仿佛能看到一幅美丽的画面。
- 文化价值:’华亭杂感’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也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和文人生活的重要文献。它展示了明清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 文学地位:在文学史上,’华亭杂感’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也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能和思想深度。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华亭杂感’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清代文学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华亭杂感’不仅仅是一篇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是清代文人张岱对其所见所感的艺术化展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通过对’华亭杂感’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还能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