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游别峰寺

不作参禅客,看山合此行。
移舟泊春麓,回磴瞰江城。
亭僻兼云憩,畬荒罢火耕。
隔林知寺近,花外度经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春日游别峰寺》是一首由晚清诗人丘逢甲创作的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地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不作参禅客,看山合此行。
    移舟泊春麓,回磴瞰江城。
    亭僻兼云憩,畬荒罢火耕。
    隔林知寺近,花外度经声。

  2. 诗歌赏析

  • 意境描绘:诗中的“不作参禅客,看山合此行”表达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宁静心境,与自然山水相伴而行的决心。这种心境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得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与画意。
  • 景物描写:诗中提到的“移舟泊春麓,回磴瞰江城”则展现了诗人游览过程中的景色变换,从春水初生的岸边到俯瞰江城的景致,都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 情感表达:诗中的“亭僻兼云憩,畬荒罢火耕”反映了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简朴生活方式的赞美。
  • 宗教元素:“隔林知寺近,花外度经声”中的“经声”不仅指寺庙中传来的梵音,还可能隐含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1. 作者简介
  • 丘逢甲:丘逢甲(1864~1912),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

通过对《春日游别峰寺》的介绍,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作品的艺术价值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