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竹何人问永嘉,满城锦幄护香霞。
自从谢客标名后,已占春风第一花。
牡丹诗二十首
介绍
《牡丹诗二十首》是清代丘逢甲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组诗。
诗词是文人表达情感、寄托志向的重要载体。邱逢甲作为一位爱国诗人,其作品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牡丹诗二十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意境,成为赏花文化与爱国情怀相结合的艺术结晶。
相关推荐
下面是对《牡丹诗二十首·倚竹何人问永嘉,满城锦幄护香霞。自从谢客标名后,已占春风第一花。》逐句的释义和解析: 1. 诗句原文: 倚竹何人问永嘉,满城锦幄护香霞。 自从谢客标名后,已占春风第一花。 2. 诗句译文: 竹子旁没有人询问永嘉的事, 满城都围着锦绣帐篷保护着芳香。 自从谢公标榜自己的名字之后, 就已经占据了春天最美丽的花朵。 3. 关键词注释: - 倚:站在旁边。 - 竹
何事天香欲吐难,百花方奉武皇欢。 洛阳一贬名尤重,不媚金轮独牡丹。 赏析: 此诗描绘了牡丹花的盛放与诗人自身的境遇形成鲜明对比。首句“何事天香欲吐难”,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了牡丹花盛开时的美丽及其令人赞叹的自然力量,然而在政治风波中,诗人却遭受贬斥,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牡丹虽美,但因环境改变而不得不隐藏其真容
诗句释义: - 唤回:唤醒,使复苏。 - 三十六宫:古代宫廷建筑中,皇帝居住的宫殿共有三百六十间,故称三十六宫。 - 春:春天,这里指牡丹花的盛开季节。 - 万种千名:各种花色,形容牡丹花品种繁多。 - 色顿新:色彩突然变得鲜亮。 - 种遍长安:在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到处种植牡丹。 - 无旧品:没有传统的花卉品种。 - 果然单父:单父县,位于山东省单县。 - 是花神
以下是牡丹诗二十首的逐句释义和翻译: 1. 一捻留红笑玉环:形容牡丹花瓣如笑颜般娇嫩。 2. 渔阳鼙鼓迫潼关:借用渔阳鼙鼓动地来描绘战乱中的景象,潼关作为重要关口,暗示战火逼近。 3. 天教仙鹿先衔去:天意让仙鹿提前衔走这朵珍贵的牡丹,象征其非凡的地位。 4. 不许看花到荦山:不允许有人看到这朵花,突出牡丹的珍贵和独特性。 5. 赏析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强烈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牡丹的娇艳
诗句大意为:在唐朝的宫殿中,牡丹花开得稀稀落落,娇艳的红色似乎在低泣。面对这凄凉的场景,皇帝不禁想起那首元稹的赋诗,不禁泪流满面。 译文: 在唐朝的宫殿中,牡丹花开得非常稀少,娇艳的红色仿佛在低声啜泣。面对这凄凉的景象,皇帝想起了元稹的赋诗,不禁泪流满面。 赏析: 此诗通过牡丹花盛开与凋零的对比,表达了对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诗人通过对牡丹花“如泣”的描绘
下面是对《牡丹诗二十首·其六》的解析: 1. 逐句释义: - 春光占断几番风:春天的光华占据了整个天空,仿佛是多次的风。 - 更道花开顷刻中:更加相信花开就在瞬间。 - 谁信泥金书碧瓣:谁能相信这花朵是用泥金书写,而花瓣是绿的? - 岭云关雪谶文公:岭上的云和关上的雪都预示着文公的谶语。 2. 译文: - 春天的光芒覆盖了天空,仿佛有好几次的风。 - 更加相信花开就在瞬间。 -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题干要求“牡丹诗二十首,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属于综合考查题,涉及的内容有诗歌内容、手法、语言特点等,考生需要结合题目要求,联系原诗内容进行具体分析。题中要求赏析的是第二句。“赏花人倚玉阑干”“丽质天生”是第一层,写赏花者因花而美;“欲品难”是第二层,以“难”字表现花的美使人难以品尝
诗中“玛瑙盘盛金镂杯,重看浓艳锦城开”描绘了一幅精美的画面,玛瑙盘中装满了金色镂空的酒杯,再次观赏那如锦般绚烂的牡丹花盛开的情景。 “尚书只惯修降表,底事和酥赠客来?”表达了对官员们过分关注形式而忽视实质的批判。诗人认为官员们只是习惯了书写恭敬的文书、向上级表达敬意,却不明白为何要用和酥这种昂贵的食品来赠送客人,这种行为显得过于浮夸且不实用。 这首诗通过对牡丹花的赞美
【注释】 国色:指牡丹花。梃边:即“挺边”。 降王长:指唐玄宗李隆基。 小南:指李氏宗室成员。 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牡丹的。开头两句赞颂牡丹花的国色天香,群芳难比。后两句写唐玄宗李隆基对牡丹的偏爱,认为牡丹堪与降王杨妃相比,而李氏宗室诸人不及。诗中虽无华丽之词,但言有尽意无穷。 译文: 带着几分酒意早晨来观赏国家的瑰宝,牡丹花盛开时香气四溢令人陶醉。众花之中只有牡丹最为出众
牡丹诗二十首 鉴赏此诗为赏春之作,全篇以赞美牡丹为主。诗人从花、人、眼三个方面对牡丹进行了描写和赞美。 起句“赏春不惜醉婆娑”,是说赏春之时,不拘形迹,尽情欣赏。这里用一个“醉”字,既表明了作者的心境,也写出了牡丹的雍容华贵。“琼岛奇花此一窠”,是说只有牡丹才能在岛上独放异彩,这既是对牡丹的赞颂,也是在暗示自己所处的地位。“留与子孙看亦得,偏教眼福老来多”,是说牡丹虽然美丽
诗句:汴京纳土说钱王,陌上看花兴未忘。 1. 诗句原文: 汴京纳土说钱王,陌上看花兴未忘。 留得家风忠孝在,相公裁表进姚黄。 2. 译文: 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接受了土地的献纳,以钱王的身份,我在陌上赏花。虽然岁月流转,但看花时的兴致依然未曾减退。我保留了家族中忠诚、孝顺的传统美德,将牡丹之美献给朝廷,让公卿们欣赏。 3. 赏析: - 背景解读:此诗作于清朝,诗人丘逢甲作为一位官员
注释: 漫买胭脂乱抹涂,吴公精鉴世间无。 这句诗的意思是:我随意购买胭脂,胡乱地涂抹,而吴家的镜子却能映出世间最美的容颜。 花阴一线猫儿眼,妙绝谁知午景图? 这句诗的意思是:在花香四溢的午后,我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那是一只猫在阳光斑驳的花影中嬉戏,那画面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 这首诗以牡丹为题,通过描绘自己随意涂抹胭脂、欣赏午后美景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同时
【注释】 锦绣:形容华丽。盆景:盆内种植的树木、花卉等装饰品,多以假山石为之。十分红:形容红色鲜艳。帝京:京城。人间富贵终嫌骤:意思是人间的富贵终究是短暂和虚幻的。便作堂花不耐春:意思是这样的富贵就像春天开放的花朵一样,很快就会凋谢。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牡丹。首句“锦缎天街盆景新”,描绘出一幅繁华景象,接着写皇帝所种牡丹颜色鲜艳。但作者紧接着就指出了这种富贵之花的不足之处:“人间富贵终嫌骤”
《牡丹诗二十首·其十》是清朝诗人丘逢甲的代表作之一,此诗通过对牡丹的细腻描绘,展现了牡丹之美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下面将逐句解释诗句并附上赏析: - 诗句:赏春不惜醉婆娑,琼岛奇花此一窠。留与子孙看亦得,偏教眼福老来多。 - 译文:春天里我尽情欣赏,这里只有这一朵奇特的花朵;将它留给后代观赏,也足够让人眼睛得到满足,晚年还能享受到这样的美景。 - 注释:赏春:欣赏春天的美。琼岛:美称
这首诗是元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作品。下面逐句解读: 诗句释义与注释: 1. “五云捧出缕金黄”: - 描述天空中五朵云彩,如同金色的丝线环绕其上。 - “五云”指天上的五种云彩,通常与祥瑞、尊贵等美好意象联系在一起。 - “捧出”表示这些云彩仿佛被捧起来,强调了它们的重要性和尊贵地位。 - “缕金黄”形容云彩的颜色像金色的线条一样美丽、珍贵。 2. “欲遣陈州胜洛阳”: -
绝代才人集影园,宫袍黄染墨香温。 扬州风月群花笑,争捧金罍上状元。 丘逢甲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牡丹花在春天绽放的美好景象。诗中的“绝代才人”指的是杰出的人物,“集影园”则可能象征着一个文人雅士聚集之地,牡丹花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人前来观赏与欣赏。 诗句中“宫袍黄染墨香温”,描绘了穿着华丽服饰的官员们手持笔墨,沉醉于书写或绘画之中的场景。这里的“黄”可能指的是官服的颜色
注释:爱在花中筑起华丽的妆楼,霞光云影中的牡丹艳影留连。传给我苏州的新品种好,春风扶上美人的秀发。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描写牡丹的诗作。诗人用“筑妆楼”比喻牡丹的美丽动人,形象地描绘了牡丹的艳丽。接着诗人又用“霞彩云芳”、“美人头”来形容牡丹的美丽,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最后诗人以“春风扶上美人头”来赞美牡丹,表达了对牡丹的深深喜爱之情。整首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注释】 怨:怨恨;惜:爱惜;珊珊:形容女子步声轻盈细碎。亭:古时设在路旁的凉亭。 【赏析】 这是第二首诗。上句写牡丹花落花开,与离别之情有关,下句则以“锦屏”点题,说明是在室内。“锦屏人更惜芳时”是说在锦制屏风的人更加珍惜这美好时光。 第三联“珊珊亭畔寻香梦,重唱风流玉茗词”,是写自己对牡丹的喜爱,以及自己在梦中寻觅牡丹的情事。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清雅
【注释】: 牡丹诗二十首(选一) 1. 东来花种满西园,谁与乘槎客细论。 2. 从此全球作香国,五洲花拜一王尊。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牡丹诗二十首》中的一首。诗中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芳香,同时也表达了对牡丹花的喜爱之情。 首句“东来花种满西园”,描绘了牡丹花从东方传入西方的美景。这里的“东来”指的是从中国传入西方,而“花种满西园”则形象地描绘了牡丹花在西方的广泛种植。
牡丹诗二十首 漫说中人赋十家,春风争买走香车。 梦中彩笔新传得,要代欧阳更品花。 【注释】: 漫说:随意说说。 中人:即“仲人”,指有地位、有钱的人,也泛指有钱的士人。 十家:这里指十位有地位的士人。 春风争买:春风和煦的时候,人们争相购买牡丹花。 走香车:形容牡丹花香气浓郁,使人如醉如痴。 梦中:这里是比喻的意思,形容自己对牡丹的喜爱之情。 新传得:意思是刚刚得到,或者是刚刚学到。 欧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