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晚渡

薄暮津头唤渡喧,斜阳晻暧水中天。
红毛城掩桄榔雾,黑齿人攀椰子烟。
新月送将名利客,好风吹尽去来船。
南飞乌鹊今何在,击楫中流记昔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安平晚渡》是一首描绘晚渡景象的诗,出自清代诗人张英之手。这首诗通过对晚渡场景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海港夕照图,同时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和自然哲理的深刻思考。以下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风格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张英的生平与成就:张英,清朝大臣,字敦复,江南桐城人。他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政治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英不仅在康熙年间被选为进士,而且在工部尚书等重要职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政治生涯中也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
  1. 诗歌原文
  • 诗歌内容:诗歌开头“楼堞参差噪暮鸦”描绘了夕阳下,城墙上的烽火台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显得格外壮观。接着诗人写到“村氓唤渡语声哗”,描绘了村民们呼唤小船的场景,声音喧闹而充满生活气息。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人通过“忽冲沙鸟瞑烟破”,“渐转蒲帆夕照斜”等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又热闹的港口场景之中。
  • 情感表达: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乡愁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1. 历史背景
  • 安平的双关意义:“安平”既指平静的海域,也暗指安平渡口,这一用词巧妙且富有文化内涵。
  • 晚渡的景象描绘:诗中的“扁舟处处起渔歌”生动地勾勒出了傍晚时分海上捕鱼人的歌声,营造出一幅和谐的画面。

《安平晚渡》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它见证了清朝时期海港的繁忙景象,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以及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慨。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深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安平晚渡》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无论是对于研究清代文学的学者,还是普通读者,这首诗都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