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 咏水仙

衣缕春冰,香含暖玉,珊珊影隔帘栊。漫抚哀弦,芳心原自难同。凌波步、袜空遗恨,伴梅魂、淡月朦胧。一凭它、秾李夭桃,占尽东风。
娇多不奈春寒重,更温泉浴罢,嫩日微烘。清绝无尘,羞随郑婢泥中。多情莫解明珠佩,问仙踪、何处相逢。剩当时、谢女前身,幽梦曾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高阳台·咏水仙》是一首描写水仙花的词,由清代诗人俞绣孙所作。该作品不仅展示了水仙的独特魅力,也透露出作者对自然之美与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下面是对该诗词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
  • 俞绣孙,字彩裳,为晚清著名学者俞樾之女。她不仅是一位才女,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传播者。
  1. 诗词原文
    衣缕春冰,香含暖玉,珊珊影隔帘栊。漫抚哀弦,芳心原自难同。凌波步袜空遗恨,伴梅魂、淡月朦胧。一凭它、秾李夭桃,占尽东风。
    娇多不奈春寒重,更温泉浴罢,嫩日微烘。清绝无尘,羞随郑婢泥中。多情莫解明珠佩,问仙踪、何处相逢。剩当时、谢女前身,幽梦曾通。

  2. 诗词解析

  • 形象刻画:《高阳台·咏水仙》通过对水仙花细腻的描绘,如“衣缕春冰”,“香含暖玉”,使得水仙花的形象生动而富有诗意。作者通过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景致之中,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的美好。
  • 情感寄托:在这首诗中,作者不仅仅是在描述一朵普通的水仙花,而是在表达一种对美好事物难以把握和珍惜的情感。通过水仙花的象征意义,诗人传达了自己对生命无常和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 艺术手法:诗中的意象丰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使得整首词更加优美动人。同时,词的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1. 创作背景
  • 俞绣孙生活在清末民初的一个文化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俞绣孙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和时代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于新思想的探索。
  1. 文学价值
  • 作为晚清时期的诗词代表作之一,《高阳台·咏水仙》不仅展示了诗人卓越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资料,也是了解那个时代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的重要窗口。

《高阳台·咏水仙》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首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文学作品。通过深入理解这首词,可以更好地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诗词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