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鹤林寺入山得竹林寺

万竹围一山,中有禅宫丽。
冈峦相属回,烟岚若澄霁。
山门步步高,竹林风细细。
佛殿山作阶,禅关石成砌。
万籁静清宵,钟声出林际。
入山洞壑殊,岩头露佛髻。
法锡六朝来,香烟未衰替。
遥望戴公崖,招隐踪可继。
寺前万绿深,殿后众山蔽。
一僧立云峦,人面山光翳。
日暮飞鸟归,我亦不留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出鹤林寺入山得竹林寺》是清代诗人洪繻的作品。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壮美,而且透露出作者对佛教禅意的深刻体会。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

  1. 作者简介
  • 清代诗人洪繻,以其精湛的文学造诣和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情怀,与《出鹤林寺入山得竹林寺》中展现的自然美景不谋而合。
  1. 诗歌原文
    万竹围一山,中有禅宫丽。冈峦相属回,烟岚若澄霁。
    山门步步高,竹林风细细。佛殿山作阶,禅关石成砌。
    万籁静清宵,钟声出林际。入山洞壑殊,岩头露佛髻。
    法锡六朝来,香烟未衰替。 遥望戴公崖,招隐踪可继。

  2. 诗歌赏析

  • 自然描写:《出鹤林寺入山得竹林寺》中的“万竹围一山”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竹子密集围绕的山峰图,给人以宁静致远之感。这种描述在传统诗词中常用以表达远离尘嚣、归隐山林的愿望。
  • 建筑意象:诗中提到“佛殿山作阶,禅关石成砌”,这些建筑细节不仅显示了寺庙的古朴典雅,也反映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 氛围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沉浸在宁静中的意境。诗中的“万籁静清宵,钟声出林际”更是加深了这种寂静和神圣的氛围。
  • 文化内涵:“法锡六朝来,香烟未衰替。”反映了这座寺庙历史悠久,且依然香火鼎盛的景象。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信仰和精神生活的颂扬。
  1. 文化价值与意义
  • 历史传承:《出鹤林寺入山得竹林寺》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古代宗教建筑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对于宗教场所的审美追求和文化寄托。
  • 审美情趣:诗中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相互映衬,展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美学特点,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 哲学思考:通过对寺庙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宇宙乃至自然法则的深刻思考。诗中所蕴含的禅宗思想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哲理性的启迪。

《出鹤林寺入山得竹林寺》不仅作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深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在多个层面上影响了人们对于自然、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理解与追求。

相关推荐